吳昆

《醫方考》~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升陽益胃湯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白朮,茯苓,澤瀉,黃耆,人參,半夏,陳皮,黃連,甘草白芍藥

濕淫於內,體重節痛,口乾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灑淅惡寒,面色不樂者,此方主之。

濕淫於內者,脾土虛弱不能制濕,而濕內生也。濕流百節,故令體重節痛;脾胃虛衰,不能運化精微,故令口乾無味。中氣既弱,則傳化失宜,故令大便不調,小便頻數,而飲食不消也。灑淅惡寒者,濕邪勝也,濕為陰邪,故令惡寒。面色不樂者,陽氣不伸也。是方也,半夏、白朮能燥濕。

茯苓、澤瀉能滲濕。羌活、獨活、防風、柴胡能升舉清陽之氣,而搜百節之濕。黃連苦而燥,可用之以療濕熱。陳皮辛而溫,可用之以平胃氣,乃人參、黃耆、甘草,用之以益胃。而白芍藥之酸收,用之以和榮氣,而協羌、防、柴、獨辛散之性耳。仲景於桂枝湯中用芍藥,亦是和榮之意。

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厲,猶兵家之節制也。

白話文:

升陽益胃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體內濕邪過盛導致的症狀: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乾無味、大便不規律、小便次數頻繁、消化不良、怕冷發抖、臉色不好看。

之所以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有效控制體內的濕氣,導致濕邪內生。濕邪流竄於全身關節,因此造成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脾胃虛弱,無法將精華物質運化,所以出現口乾無味。由於元氣不足,導致消化吸收功能失調,因此大便不規律、小便次數頻繁,並且消化不良。怕冷發抖是因為濕邪過盛,濕邪屬陰邪,所以怕冷。臉色不好看是因為陽氣不足。

這方藥中,半夏、白術能燥濕;茯苓、澤瀉能利濕;羌活、獨活、防風、柴胡能升舉陽氣,疏通經絡中的濕邪;黃連苦寒燥濕,用來治療濕熱;陳皮辛溫,用來調理脾胃;人參、黃耆、甘草則用來益氣健脾;白芍藥酸斂,用來收斂和調節營氣,並緩和羌活、防風、柴胡、獨活等辛散藥物的峻烈之性。張仲景在桂枝湯中使用芍藥,也是為了同樣的調理營氣的目的。

古人運用辛散之藥時,必定搭配酸斂之藥,這是為了防止辛散藥物過於峻猛,如同軍事上的策略一樣,要有所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