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五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2)

1. 趕痛湯

乳香,沒藥,地龍(酒炒),香附(童便浸),桃仁,紅花,甘草節,牛膝(酒浸),當歸,羌活,五靈脂(酒淘去土)

瘀血濕痰畜於肢節之間而作痛者,此方主之。

肢節之間,筋骨之會,空竅之所也,故邪易居之。是方也,桃仁、紅花、牛膝、當歸,養血而活血也。乳香、沒藥、五靈脂,散結而定痛也。羌活所以驅風,香附所以理郁。乃地龍者,濕土所化之物,同類相從,故能達濕邪結滯之區。甘草節者,取其性平,能和營衛而緩急痛之勢也。或問濕痰瘀血,何以辨之?余曰:肢節沉重者是濕痰,晚間病重者是瘀血。

白話文:

趕痛湯

這方藥方主治瘀血和濕痰停滯在關節之間引起的疼痛。

關節部位是筋骨交接、經絡空竅所在,因此容易遭受邪氣侵犯。方中桃仁、紅花、牛膝、當歸能養血活血;乳香、沒藥、五靈脂能散瘀止痛;羌活祛風,香附理氣解鬱;地龍是濕土所化,能引導藥力到達濕邪瘀滯的地方;甘草節性平,能調和營衛,緩解疼痛。

有人問如何區分濕痰和瘀血?我說:關節沉重的是濕痰,晚上病情加重的是瘀血。

2. 豨薟丸事考

唐·江陵節度使成訥進豨薟丸方云:臣有弟訢,年三十一,中風就枕五年,百醫不瘥。有道人鍾緘者,因睹此患,曰:可餌豨薟丸必愈。其藥多生沃壤,高三尺許,節葉相對,五月間收洗去土,摘其葉及枝頭,九蒸九曝,不必太燥,但取蒸為度,杵為末,煉蜜丸梧子大。空心溫酒、米飲下二三十丸。

所患忽加,不得憂慮,至四千丸,必復如故;五千丸,當復丁壯。臣依法修合與訢服,果如其言。鍾緘又言:此藥與《本草》所述功效相異,蓋出處盛在江東,彼土民呼豬為豨,呼臭為薟,必緣此藥如臭薟氣,故以為名。久經蒸曝,薟氣自泯,每當服多,須吃飯三五匙壓之。

奉宣付醫院詳錄。

又知益州張詠進豨薟丸表云:臣因在龍興觀,掘得一碑,內說修養氣術並藥二件。依方差人訪問採覓,其草頗有異,金稜銀線,素根紫荄,對節而生,蜀號火鍁,莖葉頗類蒼耳。誰知至賤之中,乃有殊常之效。臣自吃至百服,眼目輕明;即至千服,鬚髮俱黑,筋胃較健,效驗多端。

臣本州有都押衙羅守一,曾中風隨馬,失音不語,臣與十服,其病立痊。又和尚智嚴,年七十,忽患偏風,口眼喎斜,時時吐涎,臣與十服,亦便得瘥。今合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進。義考見中風門。

白話文:

唐朝江陵節度使成訥獻上豨薟丸的藥方,記載如下:臣弟成訢,三十一歲,中風臥床五年,遍訪名醫都未痊癒。一位名叫鍾緘的道士見狀,說服用豨薟丸一定能治好。這種藥草多生長在肥沃的土壤中,高約三尺,莖葉相對生長。五月間採收,洗淨泥土,摘取葉子和枝梢,九蒸九曬(不要曬得太乾,以蒸製的程度為準),搗成粉末,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溫酒或米湯送服,每次二三十丸。

病情好轉後,不要擔心憂慮,服用到四千丸,病情就能恢復如初;服用到五千丸,就能恢復到年輕力壯的狀態。臣按照此法製藥給成訢服用,果然如道士所言。鍾緘道士還說:此藥的功效與《本草綱目》記載的不同,因為此藥盛產於江東地區,當地人稱豬為「豨」,稱臭為「薟」,此藥氣味像臭氣,故名為豨薟。經過反覆蒸曬,臭味會消失。每次服用較多藥丸時,需用三五匙飯壓住藥味。

呈送醫院詳細記錄。

另,益州張詠也呈獻了豨薟丸的藥方記載:臣在龍興觀掘到一塊石碑,碑文記載了修養氣功和藥方兩種方法。臣依方差人採集藥草,此草頗為奇特,金黃色的莖上有銀色的條紋,根部潔白,莖紫紅色,莖葉對生,蜀地稱之為「火鍁」,莖葉與蒼耳有些相似。沒想到如此普通的藥草,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臣自己服用了一百劑,眼睛明亮許多;服用到一千劑,頭髮都變黑了,筋骨也強健了許多,功效甚多。

本州都押衙羅守一曾因中風從馬上摔下來,不能說話,臣給他服用了十劑,病就好了。又有一位名叫智嚴的和尚,七十歲,突然患偏風,口眼歪斜,經常流口水,臣給他服用了十劑,也很快痊癒了。今製備一百劑,差職員史元奏呈獻。記載於中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