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二 (16)
卷二 (16)
1. 十全大補湯
人參,白朮(炒),白芍藥(炒),茯苓(去皮),黃耆(炙),當歸,甘草(炙),熟地黃,川芎(各一錢),桂心(二分)
痢疾已愈,氣血大虛者,此方主之。
大虛者必大補,故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以補氣;用當歸、川芎、芍藥、地黃、桂心以補血。
白話文:
十全大補湯
適用於痢疾痊癒後,導致氣血嚴重虧虛的人。
因為氣血都非常虛弱,所以需要大補。因此,使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來補益元氣;用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桂枝來補益血液。
2. 真人養臟湯
人參,白朮(炒),白芍藥(炒),肉桂(炒),訶子(麵裹煨),粟殼,甘草(炒),木香(不見火),肉豆蔻(麵裹煨)
下痢日久,赤白已盡,虛寒脫肛者,此方主之。
甘可以補虛,故用人參、白朮、甘草;溫可以養臟,故用肉桂、豆蔻、木香;酸可以收斂,故用芍藥;澀可以固脫,故用粟殼、訶子。是方也,但可以治虛寒氣弱之脫肛耳。若大便燥結,努力脫肛者,則屬熱而非寒矣,此方不中與也;與之則病益甚。
白話文:
真人養臟湯
此方用於久瀉不止,大便顏色已轉為正常,但因虛寒而導致脫肛的患者。
方中人參、白朮、甘草補益氣血;肉桂、肉豆蔻、木香溫暖臟腑;白芍藥收斂止瀉;粟殼、訶子澀腸止脫。此方僅適用於因虛寒氣弱引起的脫肛。如果大便乾燥、用力排便時才脫肛,則屬實熱而非虛寒,此方不宜使用,使用反而會加重病情。
3. 泄瀉門第十二
敘曰:泄瀉似乎易識,一遇盤根錯節,良手猶難之。所以然者,脾為萬物之母,泄瀉能壞人之母氣故也。今考名方十五首,用之者宜變通焉。
白話文:
瀉痢的辨證看似容易,但一旦病情複雜,即使經驗豐富的醫生也難以處理。這是因為脾臟是人體臟腑之母,而瀉痢能損傷人體的根本元氣。現在考究十五個著名的方劑,使用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通。
4. 白朮茯苓湯
白朮(土炒),白茯苓(去皮,各七錢五分)
脾胃虛弱,不能剋制水穀,濕盛作瀉者,此方主之。
脾胃者,土也。土虛則不能四布津液,水穀常留於胃而生濕矣。經曰:濕盛則濡瀉,故知水瀉之疾,原於濕也。白朮甘溫而燥,甘則入脾,燥則勝濕;茯苓甘溫而淡,溫則益脾,淡則滲濕,土旺濕衰,瀉斯止矣。戴氏云:水瀉腹不痛者為濕,痛者為食積。河間云:瀉而水穀變色者為熱;水穀不變色,澄澈清冷者為寒。
皆妙論也。若肛門燥澀,小便黃赤,則水穀雖不變,猶為熱也。此由火性急速,食下即出,無容變化,仲景所謂邪熱不殺穀是也。茲在臨證精察,而加藥物之所宜者爾。
白話文:
白朮茯苓湯
脾胃虛弱,無法消化吸收食物,導致濕氣過盛而腹瀉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脾胃屬土,土虛弱則無法將體液輸布到全身,水穀停留在胃中就會產生濕氣。經書上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所以腹瀉的根本原因在於濕氣。白朮性味甘溫燥,甘能入脾,燥能除濕;茯苓性味甘溫淡,溫能益脾,淡能滲濕,脾土強盛,濕氣消退,腹瀉自然就會停止。戴氏說:腹瀉但不痛的是濕邪,痛的是食物積滯;河間先生說:腹瀉且食物顏色改變的是熱證;食物顏色沒變,大便清澈冰冷的是寒證。
這些都是精妙的論述。如果肛門乾澀,小便黃赤,即使食物顏色沒有改變,也屬於熱證。這是因為火氣旺盛,食物一下去就排出來,沒有時間消化吸收,就像張仲景所說的「邪熱不傷穀」。臨床上要仔細觀察,再根據情況加藥。
5. 胃苓湯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
此方亦治濕盛泄瀉者也。
蒼朮、厚朴、陳皮、甘草,平胃散也,所以燥濕;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五苓散也,所以利濕。脾胃強健者,宜主此方;怯弱者,宜主前方。白朮茯苓湯、平胃散正考見濕門,五苓散正考見傷寒門。
白話文:
[胃苓湯]
這個方劑也用於治療濕邪盛而引起的腹瀉。
方中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組成平胃散,用以燥濕;白朮、茯苓、豬苓、澤瀉、桂枝,組成五苓散,用以利濕。脾胃功能強健的人,適合用這個方劑;脾胃虛弱的人,則適合用其他較溫和的方劑。白朮茯苓湯、平胃散的詳細論述可以在濕證的章節中找到,五苓散的詳細論述則可以在傷寒的章節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