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二 (4)
卷二 (4)
1. 紅丸子
蓬莪朮,京三稜(醋煮一伏時,各二兩),胡椒(一兩),阿魏(二分,醋化),青皮(三兩)
共為末,作丸礬紅為衣。
瘧疾,口亡五味,飲食腹痛膨脹者,名曰食瘧,此方主之。
食瘧者,食積成瘧也。《內經》曰留者攻之,故用蓬朮、三稜、阿魏以攻積;積之為患,氣快則行,氣滯則止,得熱則行,得寒則結,故用青皮之辛以快氣,胡椒之溫以散結;復用礬紅為衣者,假其土性以培脾胃云爾。
白話文:
紅丸子
此方用蓬莪朮、醋煮過的京三稜,以及胡椒、醋化的阿魏和青皮製成藥丸,再以紅礬作藥丸外衣。主要治療瘧疾伴隨五種味道全無、飲食後腹痛脹滿(稱為食瘧)的症狀。
食瘧是因為食物積滯導致瘧疾。《內經》說積滯需攻之,所以用蓬莪朮、三稜、阿魏來攻破積滯;積滯的症狀,氣機通暢則好轉,氣機阻滯則加重,遇熱則好轉,遇寒則加重,因此用辛味的青皮來疏通氣機,用溫性的胡椒來散寒除結;再用紅礬作外衣,是利用紅礬的土性來滋補脾胃。
2. 人參養胃湯
人參,茯苓,甘草,半夏,陳皮,蒼朮,厚朴,藿香,烏梅,草果
瘧因飲食飢飽傷胃而成者,名曰胃瘧,此方主之。
《內經》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故飢則胃氣弱,而陰無所生;飽則胃氣強,而五宮因以損,是飢飽皆足以傷胃也。胃傷則營衛虛而穀氣乖,乖則爭,爭則邪正分,寒熱作,而成瘧矣。
方中有人參、茯苓、甘草之甘,可以補胃之不足;有陳皮、蒼朮、厚朴之辛,可以平胃之有餘;半夏之辛,可使醒脾;藿香之香,可使開胃;烏梅之酸,可使收陰;草果之溫,可使消滯。
白話文:
人參養胃湯
這方子是用來治療因飲食不節(飢飽失調)損傷胃部而引起的瘧疾,這種瘧疾稱為胃瘧。
古籍《內經》記載:人體陰氣的產生,根源在於五味(酸甜苦辣鹹);而五臟的陰氣受損,也與五味有關。所以,飢餓時胃氣虛弱,陰氣就無法滋生;過飽時胃氣太盛,五臟反而因此受損,因此飢餓和過飽都會傷胃。胃受損傷,就會導致營衛之氣虛弱,穀氣運行失常,失常就會導致氣機紊亂,邪正相爭,寒熱交替發作,最終形成瘧疾。
這方子裡,人參、茯苓、甘草味甘,能補益胃氣不足;陳皮、蒼朮、厚朴味辛,能調和胃氣過盛;半夏味辛,能醒脾開胃;藿香芳香,能促進胃口;烏梅味酸,能收斂陰氣;草果味溫,能消食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