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1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5)

1. 香連丸

黃連(二十兩,吳茱萸湯潤過炒),木香(四兩八錢,不見火)

治噤口痢,加石蓮肉八兩。

下痢赤白相雜,裡急後重者,此方主之。

黃連苦而燥,若能勝熱,燥能勝濕;木香辛而苦,辛能開滯,苦能瀉實;石蓮肉味苦而厚,為陰中之陰,故能破噤口痢之結熱。經曰有餘者折之,此之謂也。

白話文:

香連丸

此方主治噤口痢,若下痢症狀為赤白相間,並伴隨裡急後重,則尤其有效。其中,黃連性味苦寒,能清熱燥濕;木香性味辛苦,能行氣消滯;石蓮肉性味苦寒,陰寒之性極強,能攻破噤口痢引起的熱結。 古籍有云:「有餘者折之」,此方正是以此為治療原則。若為噤口痢,需另加石蓮肉。 方中黃連需用吳茱萸湯潤過後再炒,用量為二十兩;木香則不用炒,用量為四兩八錢。

2.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皮(去穰,炒),陳皮(去白),枳殼(去穰,麩炒),黃柏(炒),醜末,莪朮(醋煮),三稜(醋煮),當歸(酒洗),香附,黃芩(酒炒),大黃(酒浸),黃連(吳茱萸湯潤過炒)

水丸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

痢疾初作,裡急後重,腸胃中有積滯者,此丸主之。

《內經》曰濕淫所勝,平以苦熱,故用木香;熱者寒之,故用黃連、黃芩、黃柏;抑者散之,故用青、陳、香附;強者瀉之,故用大黃、醜末;逸者行之,故用檳榔、枳殼;留者攻之,故用莪朮、三稜;燥者濡之,故用當歸。是方也,惟質實者堪與之,虛者非所宜也,故曰虛者十補,勿一瀉之。

白話文:

木香檳榔丸

此方用於治療痢疾初期,症狀為裡急後重(裡急腹痛,便意頻繁,但排便不多),腸胃積滯者。藥物組成:木香、檳榔、青皮(去瓤,炒)、陳皮(去白)、枳殼(去瓤,麩炒)、黃柏(炒)、厚朴(去皮,刮淨)、莪朮(醋煮)、三稜(醋製)、當歸(酒洗)、香附、黃芩(酒炒)、大黃(酒浸)、黃連(用吳茱萸湯潤後再炒)。製成梧桐子大小的水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

方中藥物功效:木香芳香化濕;黃連、黃芩、黃柏清熱瀉火;青皮、陳皮、香附理氣解郁;大黃、厚朴瀉下通便;檳榔、枳殼行氣消積;莪朮、三稜破血行氣;當歸補血活血。此方適用於實證患者,體質虛弱者不宜服用。《內經》有云:「濕淫所勝,平以苦熱」,故用木香;「熱者寒之」,故用黃連、黃芩、黃柏;「抑者散之」,故用青皮、陳皮、香附;「強者瀉之」,故用大黃、厚朴;「逸者行之」,故用檳榔、枳殼;「留者攻之」,故用莪朮、三稜;「燥者濡之」,故用當歸。總之,此方只適合實證患者,虛弱者切勿服用,切記虛者十補,不宜瀉下。

3. 敗毒散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人參,茯苓,枳殼,桔梗,甘草(等分)

痢疾表熱裡虛者,此方主之。

皮膚受外感之邪,則表實而裡虛。表實則發熱,故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以解表;裡虛則痢不禁,故用人參、甘草、茯苓以補里。桔梗可以理氣,枳殼可以破滯。昔人立此方非以治痢,而醫者善用,則取之左右逢其源矣。仲景以葛根湯治太陽、陽明合病自痢,亦是妙處。舉此一例,余可類推。

白話文:

敗毒散

此方用於治療痢疾,症狀表現為表熱裡虛者。

如果皮膚受外邪侵犯,則會導致表面實證,內裡虛弱。表面實證會發熱,因此使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來解表散熱;內裡虛弱則會導致痢疾不止,所以用人參、甘草、茯苓來補益內臟。桔梗能理氣,枳殼能破除腸胃滯塞。古人制定此方原本並非專門治療痢疾,但醫生善於運用,就能靈活地運用它,達到治療效果。張仲景用葛根湯治療太陽經、陽明經同時患病而引起的痢疾,也是個很好的例子,其他情況可以以此類推。

4. 清暑益氣湯

人參(去蘆),白朮(炒),陳皮(去白),神麯(炒),澤瀉(各五分),黃耆(炙),蒼朮(制)升麻(各一錢),麥門冬(去心),當歸(酒洗),黃柏(炒),甘草(炙,各二分),五味子(九粒)青皮(麩炒),乾葛(各二分)

痢疾已愈,元氣虛弱,暑令尚在者,此方主之。

痢疾已愈,則不當用行血理氣之物矣。中氣虛弱,理宜補之,參、耆、歸、朮、甘草,皆補虛也;暑令尚在,法宜清之,麥冬、五味,皆清藥也;黃柏、澤瀉,可以養陰水;升麻、乾葛,可以散暑邪;青、陳、蒼、曲,可以消滯氣。正考見暑門。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此方適用於痢疾痊癒後,元氣虛弱,而暑天尚未過去的人。

痢疾好了,就不應該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了。因為中氣虛弱,所以應該補益元氣,方中的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甘草,都是補益的藥物;暑天還沒過,需要清暑,麥門冬、五味子都是清熱的藥物;黃柏、澤瀉可以滋養陰液;升麻、葛根可以散發暑邪;青皮、陳皮、蒼朮、神麴可以消去積滯。詳細的說明可以參考暑病相關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