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二 (14)
卷二 (14)
1. 痢門第十一
敘曰:始痢宜下,夫人之所共知也;久痢宜補,亦夫人之所共知也。至如二陽合病皆下痢,太陽、陽明合病自下痢者宜發汗,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陽明、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攻裡,非得傷寒之玄關者,不足以語此也。今考十方於後,大都口耳之見而已。
白話文:
痢疾初期應該瀉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久痢則應該補益,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像太陽、陽明經同時患病而引起的痢疾,應該發汗;太陽、少陽經同時患病而引起的痢疾,應該和解;陽明、少陽經同時患病而引起的痢疾,應該攻裡。如果不是真正了解傷寒病理的精髓,就沒辦法解釋這些。現在市面上流傳的十種治療方法,大多只是道聽途說的經驗之談而已。
2. 芍藥湯加芒硝方
白芍藥(二錢),當歸尾,黃連,黃芩(各一錢),木香(不見火),桂心,檳榔,甘草(各五分),大黃(七分),芒硝(一錢)
痢疾便膿血,裡急後重者,此方主之。
痢,滯下也。患痢大都責於濕熱,熱傷氣,故下白;熱傷血,故下赤;熱傷大腸,則大腸燥澀,故里急後重。河間云:行血則便膿自愈,故用歸、芍、硝、黃以行血;和氣則後重自除,故用木香、檳榔、甘草以和氣;苦能堅腸,寒能勝熱,故用芩、連厚腸胃而去熱;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故假桂心之辛熱為反佐。
白話文:
芍藥湯加芒硝方治療膿血便、裡急後重(腹瀉伴隨裡急重墜感)的痢疾。痢疾是腸道阻塞不通暢的疾病,大多是因為濕熱導致。濕熱傷及氣,則排泄物發白;濕熱傷及血,則排泄物帶血;濕熱傷及大腸,則大腸乾燥收縮,產生裡急後重的症狀。古籍記載,使血液運行通暢,膿血便就能自愈,因此方劑使用當歸、芍藥、芒硝、大黃來活血化瘀;調和氣機,裡急後重的症狀就能消除,因此使用木香、檳榔、甘草來調和氣機;黃芩、黃連苦寒能固腸止瀉,清熱解毒;桂心辛熱,雖屬溫熱,但在此方中作為反佐,可引導藥效,使藥物功效更佳。
3. 桃仁承氣湯
桃仁(二十五枚,去皮尖),桂枝(七分,炒),大黃(五錢,酒浸),芒硝(五錢),甘草(二錢)
痢疾初起,質實者,此方主之。若初間失下,反用固澀之藥,以致邪熱內蓄,血不得行,腹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
《內經》曰:通因通用;又曰:暴者奪之。故用大黃、芒硝之鹹寒以盪滌邪熱;用桃仁之苦以逐敗血;甘草之甘以調胃氣。乃桂枝則辛熱物也,用之者何?經曰:微者逆之,甚者從之,故用其引大黃、芒硝直達瘀熱之巢穴,乃嚮導之兵也。
白話文:
桃仁承氣湯適用於痢疾初期,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如果初期沒有及時治療,反而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導致邪熱鬱積體內,血液運行不暢,腹痛劇烈,甚至危及生命時,就應該緊急使用此方。
此方運用大黃、芒硝的鹹寒之性來清除體內的邪熱;用桃仁的苦味來排出瘀血;用甘草的甘味來調節胃氣。雖然桂枝性味辛溫,但這裡使用它是因為根據經書所說:「輕微的病症要反其道而治,嚴重的病症則要順著病情治療。」所以用桂枝引導大黃、芒硝直達瘀熱聚集的地方,如同嚮導部隊一般。
4. 清六丸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紅曲(五錢)
血痢者,此方主之。
滑石能清六腑之熱,甘草能調六腑之氣,紅曲能和六腑之血。
白話文:
清六丸
此方主治血痢。滑石能清瀉六腑的熱邪,甘草能調和六腑之氣,紅曲能調和六腑的血液。
5. 溫六丸
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乾薑(五錢)
薑汁為丸。
白痢者,此方主之。
白痢為寒,中世之謬論也。劉守真氏出,始以白痢責之熱傷氣,可謂開發群曚。是方也。滑石寒而淡,寒則能除六腑之熱,淡則能利六腑之濕;甘草得天地衝和之氣,故性平而調六腑;乾薑得天地正義之氣,故入氣而闢濕邪。又曰乾薑性溫,可使從治,經曰佐以所利,是故用之。
白話文:
溫六丸
配方: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乾薑五錢,用薑汁做成丸藥。
此方主要治療白痢。古人認為白痢是寒症,這是錯誤的說法。劉守真首先指出白痢是由於熱邪傷氣所致,這才釐清了長期以來的誤解。此方中,滑石性寒味淡,寒能去除六腑的熱邪,淡能利通六腑的濕氣;甘草具有平和的特性,能調和六腑;乾薑具有溫暖的性質,能溫通經氣,驅散濕邪。 乾薑性溫,可以作為輔助藥物,如同經書上所說「佐以所利」,所以此方使用乾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