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1)
卷二 (1)
1. 清脾飲
青皮(去穰,炒),厚朴(薑湯炒),白朮(炒),黃芩(炒),半夏(制),柴胡(去蘆),茯苓(去皮),草果,甘草
瘧發時,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赤澀,脈來弦數者,此方主之。
此條皆太陰證也,太陰脾主濕,濕生痰,痰生熱,故見上件諸證。脈來弦數,弦為痰飲,數為熱也。方曰清脾者,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一清也。故青皮、厚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濕,柴胡、黃芩清去脾中之熱,白朮、甘草清去脾臟之虛,而草果仁又所以清膏粱之痰也。劉宗厚先生因草果仁之溫熱而譏焉,蓋未達嚴用和氏之清矣。
《機要》云:瘧在三陰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此言可謂知要。今即古方審擇而用焉,則本方為切當矣。
白話文:
清脾飲
此方用於瘧疾發作時,以發熱為主,畏寒較輕,口苦咽乾,小便和大便都赤色且澀滯,脈象弦數者。
這些症狀都屬於太陰證。太陰脾主濕,濕邪容易產生痰,痰又生熱,所以出現上述症狀。脈象弦數,弦代表痰飲,數代表熱。方名為「清脾飲」,並非指清涼的藥性,而是指攻除病邪,使脾臟功能恢復清利的意思。因此,青皮、厚朴能清除脾臟的痰濕;半夏、茯苓能清除脾臟的濕邪;柴胡、黃芩能清除脾臟的熱邪;白朮、甘草能補益脾臟的不足;草果仁則能清除膏粱厚味所導致的痰濕。有人認為草果仁性溫熱而批評此方,那是因為沒有理解到此方運用藥物達到清熱的精妙之處。
《機要》中說:瘧疾若發生在三陰經,總稱為濕瘧,應從太陰經的理論來治療。這句話點明了關鍵。本方根據古方精選藥物而成,所以非常適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