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3)

1. 四逆散

甘草(炙),枳實(麩炒),柴胡(去蘆),芍藥(炒)

少陰病,四逆者,此方主之。

此陽邪傳至少陰,里有結熱,則陽氣不能交接於四末,故四逆而不溫。用枳實,所以破結氣而除裡熱;用柴胡,所以升發真陽而回四逆;甘草和其不調之氣;芍藥收其失位之陰。是證也,雖曰陽邪在裡,甚不可下。蓋傷寒以陽為主,四逆有陰進之象,若復用苦寒之藥下之,則陽益虧矣,是在所忌。論曰:諸四逆者,不可下之。蓋謂此也!

白話文:

四逆散

少陰病,手腳冰冷的,用這個方子治療。

這是因為陽氣被邪氣侵犯,傳到了少陰經,體內有結塊和熱邪,導致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端,所以手腳冰冷。方中用枳實,可以破除結塊和裡面的熱邪;用柴胡,可以升發人體的真陽之氣,使手腳回溫;甘草調和藥性,使藥物不至於過於強烈;芍藥收斂因為陽氣不足而導致失調的陰氣。這種情況,雖然說是陽邪在裡,但絕對不能用瀉下的藥物。因為傷寒病主要以陽氣為主,而這種四肢冰冷的情況,有陰寒內侵的現象,如果再用苦寒的藥物瀉下,反而會更損傷陽氣,這是絕對要避免的。古書上說:所有四肢冰冷的症狀,都不能用瀉下的藥物治療,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2.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各一斤)

傷寒下之利不止,病在下焦者,此方主之。

下之利不止者,下之虛其里,邪熱乘其虛,故利;虛而不能禁固,故不止;更無中焦之證,故曰病在下焦。澀可以固脫,故用赤石脂;重可以鎮固,故用禹餘糧。然惟病在下焦者可以用之。若病在中焦而誤與焉!虛者則二物之寒,益壞中氣;實者固而澀之,則邪無自而泄,必增腹脹且痛矣。慎之!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和禹餘糧各一斤。

治療傷寒導致下痢不止,疾病在下焦的患者,這方劑是主治藥方。

下痢不止的原因是,下瀉過度耗損了腸胃的元氣,邪熱乘虛而入,所以才會腹瀉;腸胃虛弱,無法收斂,所以瀉痢不止;而且沒有中焦(脾胃)的病症,所以說疾病在下焦。赤石脂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禹餘糧具有鎮固的作用。但是,只有疾病在下焦的患者才能使用。如果疾病在中焦(脾胃)而誤用了此方,虛弱的患者,這兩種藥物的寒性會進一步損傷中氣;而實證患者,藥物會使其更加收斂閉塞,邪氣無處宣洩,必然會加重腹脹和疼痛。務必謹慎!

3.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甘草(各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而解,則中氣必虛,虛則濁氣不降而上逆,故作痞硬;逆氣上干於心,心不受邪,故噫氣不除,《內經·宣明五氣篇》曰:五氣所病,心為噫是也。旋覆之咸,能軟痞硬而下氣;代赭之重,能鎮心君而止噫;薑、夏之辛,所以散逆;參、草、大棗之甘,所以補虛。或曰:汗、吐中虛,肺金失令,肝氣乘脾而作上逆,逆氣於心,心病為噫。

此方用代赭石,固所以鎮心,而亦所以平肝也。亦是究理之論。

白話文:

旋覆代赭石湯

旋覆花、甘草各三兩,代赭石一兩,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生薑五兩,大棗十二枚。

傷寒病發汗、嘔吐或瀉後,心下痞塞堅硬,呃逆不止的,用這個方劑治療。

因為發汗、嘔吐、瀉後,導致中氣虛弱,虛弱則濁氣不能下降而向上逆衝,所以造成心下痞塞堅硬;逆氣上衝於心,心臟沒有受到邪氣的侵犯,所以呃逆不止。《內經·宣明五氣篇》說:五氣致病,心臟的病症表現為呃逆。旋覆花的鹹味,能軟化痞塞堅硬並降氣;代赭石的重量,能鎮住心臟,止住呃逆;生薑、半夏的辛味,可以散解逆氣;人參、甘草、大棗的甘味,可以補益虛弱。也有人說:發汗、嘔吐導致中氣虛弱,肺金失調,肝氣乘脾而向上逆衝,逆氣犯於心,心臟的病症表現為呃逆。

這個方劑使用代赭石,固然是為了鎮定心臟,同時也是為了平肝。這也是深入探究藥理的論述。

4.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黃芩(炒),甘草(各二兩),黃連(三兩)

太陽表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表證尚在,喘而汗出者,此方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則虛其里,陽邪乘虛而入,故協熱而利不止;表有頭疼,發熱惡寒,故曰表證尚在;里有熱邪,故喘而汗出。表證尚在,故用葛根、甘草之辛甘以解表;里有邪熱,故用黃芩、黃連之苦寒以清裡。

白話文:

葛根黃芩黃連湯是用半斤葛根、適量炒黃芩、各二兩甘草及三兩黃連組成。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太陽表證,誤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後,拉肚子不止,但表證(頭痛、發熱、惡寒)仍然存在,且伴隨喘息和出汗的症狀。

因為病邪在表卻用了瀉下法,導致身體內部虛弱,表層的邪氣乘虛而入,所以才會出現腹瀉不止、發熱、頭痛、惡寒等表證,以及因裡熱而引起的喘息和出汗。因此,方中使用葛根和甘草的辛甘之性來解表;用黃芩和黃連的苦寒之性來清裡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