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三 (2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1)

1. 人中白

新瓦上逼干,溫湯調下三錢。

衄血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鼻血不止者,使用此方為主。新瓦上放置逼幹,使用溫水調和後服用三錢。

人中白,即《本草》溺白垽也。其味鹹寒,咸則能入血,寒則能勝熱。其味厚於人便,故其奏功尤捷。

白話文:

人中白,就是《本草》中記載的溺白垽。它的味道鹹而寒涼,鹹味可以入血,寒涼可以勝熱。它的味道厚於人的大便,所以它的功效尤其快捷。

2. 生地黃自然汁

取生芐十餘斤,只用新布拭淨搗絞取汁,勿用生水洗之。

吐衄不止者,此方亦良。

白話文:

取新鮮的芐十幾斤,只用乾淨的新布擦拭乾淨後用杵臼搗碎並絞取汁液,不要用水洗。

對於吐血和鼻出血不止的人,這個方子也很好用。

東垣曰:生地黃,涼心火之血熱,瀉脾土之濕熱,止鼻中之衄熱,除五心之煩熱。故吐衄之疾,取自然汁呷之,血涼而止。

白話文:

東垣說:生地黃,可以清涼心火的熱血,瀉除脾土的濕熱,止住鼻中的熱血,消除五心煩熱。因此吐血或鼻出血的症狀,取生地黃的汁液直接喝,血涼了就能止血。

3. 茜根散

茜根,阿膠,黃芩,側柏葉,生地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陰虛衄血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茜根、阿膠、黃芩、側柏葉、生地黃(各6克),炙甘草(3克)

陰虛出血不止的人,可以服用此方。

陰陽之在人,平則治,偏則病。若腎陰一虛,則陽勝矣,故載血上行而令衄。是方也,阿膠能補虛,黃芩能養陰,甘草能緩急,茜根、側柏、生地黃,則皆去血中之熱,能生陰於火亢之時者也。

白話文:

陰陽在人體內,平衡則健康,偏頗則生病。如果腎陰虛弱,那麼陽氣就會旺盛,所以它會載血往上運行而導致流鼻血。這個方劑中,阿膠可以補虛,黃芩可以滋陰,甘草可以緩解急症,茜根、側柏、生地黃都可以去除血中的熱氣,能夠在火氣旺盛的時候生出陰氣。

4. 黃芩芍藥湯

黃芩(炒),白芍藥(酒炒),甘草(各三錢)

陰火載血上行,衄而不止者,此方亦主。

黃芩之苦能降火,芍藥之酸能收陰,甘草之甘能緩急。

白話文:

黃芩(炒過),白芍藥(用酒炒過),甘草(各三錢)

陰火促使血液上行,導致流鼻血不止者,可以用此方治療。

黃芩的苦味能降火,芍藥的酸味能收斂陰氣,甘草的甘味能緩解急症。

5. 止衄散

黃耆(六錢),赤茯苓,白芍藥,當歸,生地黃,阿膠(各三錢)

飢困勞役,動其虛火,致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黃耆(六錢),赤茯苓、白芍藥、當歸、生地黃、阿膠(各三錢)

飢餓、勞累過度,激發了虛熱,導致鼻子出血不止,用此方藥主治。

飢困勞役而動其火,其人本虛可知矣。虛火可補,故用黃耆、當歸、阿膠甘溫之品以補之。然赤茯苓能導丙丁,白芍藥能收陰氣,生地黃能涼血熱。三物者,去血中之熱,自是沖和,與芩、連苦寒之劑殊別。實火宜用連、芩、虛火則惟此類為宜也。或問:虛火、實火,何以辨之?余曰:聲高氣壯為實火,言而微終日復言為虛火。

白話文:

飢餓、貧困、勞動、役使等都會激發出體內之火,這類人體本質虛弱,這是容易知曉的。虛火是可以滋補的,所以要用黃耆、當歸、阿膠這類甘溫之品來滋補。然而赤茯苓能導出丙丁之火,白芍藥能收斂體內陰氣,生地黃能清涼體內血燥熱。這三味藥能去除體內的燥熱,自然就沖和了,與芩、連這類苦寒之劑完全不同。實熱應當使用連、芩,虛火就應當使用這一類藥。有人問:虛火、實火,用什麼來辨別呢?我說:聲音洪亮、呼吸有力的是實火,說話聲音微弱,終日都要反復說的則是虛火。

6. 人參飲子

人參,黃耆(各一錢五分),麥門冬,當歸,甘草,白芍藥(各一錢),五味子(九粒)

暑月衄血,此方主之。

白話文:

人參、黃耆(各 6 公克),麥門冬、當歸、甘草、白芍藥(各 3 公克),五味子(9 粒)

夏季流鼻血,以下方劑可用。

《內經》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故時當暑月,則肺金受克,令人乏氣之時也,理宜清金益氣。清金故用麥門、五味。益氣故用甘草、參、耆;芍藥之酸,所以收其陰。當歸之辛,所以歸其血。此亦虛火可補之例也。

白話文:

《內經》中說,醫生配製中藥,一定要先了解當年的氣候狀況,不能違背自然規律。夏季燥熱,會剋制肺臟的功能,容易讓人感到呼吸急促,此時應該清肺、益氣。清肺用麥門冬、五味子;益氣用甘草、黨參、黃耆;芍藥的酸味可以收斂陰氣,當歸的辛味可以補血。這也是虛火可以通過補益來治療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