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三 (20)
卷三 (20)
1. 八珍湯
人參(去蘆),白朮(炒),茯苓(去皮),炙甘草,當歸(酒洗),川芎(酒洗),芍藥(酒炒)地黃
血氣俱虛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人參(去蘆):除去人參鬚根後的人參。
白朮(炒):將白朮炒至表面微焦。
茯苓(去皮):去除茯苓表皮。
炙甘草:將甘草烤至表面微焦。
當歸(酒洗):將當歸用酒洗淨。
川芎(酒洗):將川芎用酒洗淨。
芍藥(酒炒):將芍藥用酒炒至微焦。
地黃:生地黃或熟地黃。
血氣皆虛者,此方主治。
人之身,氣血而已。氣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養者也。是方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甘溫之品也,所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質潤之品也,所以補血。氣旺則百骸資之以生,血旺則百骸資之以養。形體既充,則百邪不入,故人樂有藥餌焉。
白話文:
人的身體,只是氣血而已。氣是身體百骸的父親,血是身體百骸的母親,不能讓它們失去滋養。這個藥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都是溫熱的藥物,所以可以補氣。當歸、川芎、芍藥、地黃,都是滋潤的藥物,所以可以補血。氣旺盛,身體百骸就能得到滋養而生長;血旺盛,身體百骸就能得到滋養而成長。身體健壯充實,各種邪氣就無法入侵,所以人們樂於服用補藥。
2. 犀角地黃湯
生犀角(鎊),生地黃,白芍藥,牡丹皮
吐衄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
**生犀角(鎊):**新鮮犀牛角,磨成細粉。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
-
**生地黃:**生地黃,又稱生地、熟地。有滋陰涼血、養血活血的作用。
-
**白芍藥:**白芍藥,又稱芍藥。有養血、柔肝、緩急、鎮痛的作用。
-
**牡丹皮:**牡丹皮,又稱牡丹花皮。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吐鼻血不止的人,此方可主治。
口出血曰吐,鼻出血曰衄。火逆於中,血隨火上,有此二證。然吐血責之腑,衄血責之經,求其實,則皆炎上之火也。火者,心之所司,故用生犀、生地以涼心而去其熱。心者,肝之所生,故用丹皮,芍藥以平肝而瀉其母,此窮源之治也。今人治吐血者,以涼水濯其兩足,此釜底抽薪之意也。
治衄血者,以涼水拊其後頸,此責其火於太陽經也。皆是良法。互考見咳嗽門、痘門。
白話文:
口裡有出血現象,稱為吐血;鼻子出血,稱為流鼻血。由於身體中的火熱之氣上升,血液便隨著上升而出現這些症狀。但是,吐血要歸咎於臟腑,而流鼻血則要怪罪經絡。如果探究其根本原因,二者都是由於火熱之氣上升導致的。火熱之氣是心所掌管的,因此我們可以用犀角和生地黃來涼心清熱。心是肝所生的,因此我們可以用丹皮和芍藥來平肝瀉其母,這纔是徹底治療的方法。現在有人治療吐血,會用涼水洗滌病人的雙腳,就像釜底抽薪的意思一樣。
治療鼻血的方法,是用冷水敷在後頸部,這樣做是責備太陽經的火氣。這些都是良好的方法。相關內容請參閱咳嗽和痘瘡的章節。
3. 四生丸
生荷葉,生艾葉,生地黃,生柏葉
白話文:
荷葉、艾葉、生地黃、柏葉
四件爛搗,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
陽乘於陰,血熱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
白話文:
將四樣藥材搗爛成泥,搓成雞蛋一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顆。
當人體陽氣過盛,導致血熱亂竄,可能會出現吐血或流鼻血的症狀,這時候服用這個方劑也有不錯的療效。
統而論之,生之則寒,則四生皆能去火。析而論之,則荷、艾輕香,去火於氣。芐、柏質實,瀉火於陰。火去則血歸經,而吐衄愈矣。
白話文:
綜合來說,寒性藥物能治療四種吐衄。分析來說,荷葉、艾葉性輕香,能疏散氣分之火。芐草、柏葉性厚實,能瀉除陰分之火。火氣祛除,血氣自然回歸經絡,吐衄之症就能痊癒。
4.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三錢,炒)
陽毒,上竅出血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三錢,炒製)
凡因陽熱之毒侵入體內,引起上竅(指鼻、口、耳等部位)出血的病症,可以使用此方進行治療。
治病必求其本。陽毒上竅出血,則熱為本,血為標。能去其熱,則血不必治而自歸經矣,故用、芩、梔、柏苦寒解熱之物以主之。然惟陽毒實火用之為宜。若陰虛之火,則降多亡陰,苦從火化,而出血益甚,是方在所禁矣。
白話文:
治療疾病必須找出病根。如果是因為陽毒上擾而引起的出血,那麼熱證是病根,血證是症狀。只要能祛除熱證,那麼血證自然就會消失,所以用黃芩、梔子、柏等苦寒的藥物來治療。但是,這種方法只適合於陽毒實火的症狀。如果因為陰虛而引起的火證,那麼使用苦寒的藥物就會損傷陰液,使得火勢更加旺盛,出血更加嚴重,所以這種方法是不適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