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

1. 桂枝

《勾玄》云:以桂熬成濃汁,著於諸木嫩苗之上,必致萎謝。故痙者,筋病也,肝木主筋,藥內用桂,可以伐肝緩筋,所謂木得桂而柔也,以故痙病宜之。

白話文:

《勾玄》書中記載:用桂枝熬成濃稠的汁液,塗抹在樹木的嫩芽上,必定會使嫩芽枯萎。因此,痙攣病是筋脈的病症,肝臟屬木,主司筋脈,藥方中使用桂枝,可以瀉肝氣、緩解筋脈痙攣,這就是所謂的木遇到桂枝而變得柔軟的道理,所以痙攣病適合用桂枝治療。

2. 癇門第四十八

敘曰:癇,沉疴也,一月數發者易治,周年一發者難治,此虛實之判也。實者即攻之,虛者先補可也。考方三首,識其大耳,臨證變化,豈曰拘之?

白話文:

癲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一個月發作好幾次比較容易治癒,如果一年才發作一次,則比較難治,這是虛實之分的判斷。實證就應該積極治療,虛證則應先補益身體。參考這三種方劑的概要即可,臨證時要靈活變通,怎麼能拘泥於方劑呢?

3. 續命湯加紫蘇陳皮方

竹瀝(一升二合),生薑汁(五合),生苄汁(一升),龍齒(末),防風,麻黃(各四兩),防己,附子(炮),石膏,桂枝(各二兩),陳皮(去白),紫蘇(各半兩)

癇疾者,發則仆地,悶亂無知,嚼舌吐沫,背反張,目上視,手足搐搦,或作六畜聲者是也。宜此方主之。

癇疾者,風痰之故也。風,陽氣也,《內經》曰: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故其發也暴。然所以令人仆地者,厥氣並於上,上實下虛,清濁倒置。清濁倒置,故令人僕。悶亂無知者,濁邪干乎天君,而神明壅閉也。舌者心之苗,而脾之經絡連於舌本,陽明之經絡入上下齒縫中,故風邪實於心脾,則舌自挺;風邪實於陽明,則口自噤。一挺一噤,故令嚼舌。

吐沫者,風熱盛於內也,此風來潮洶之象。背反張,目上視者,風在太陽經也。足太陽之經,起於睛明,挾脊而下。風邪干之,則實而勁急,故目上視而背反張也。手足搐搦者,風屬肝木,肝木主筋,風熱盛於肝,則一身之筋牽挈,故令手足搐搦也。搐者,四肢屈曲之名。搦者,十指開握之義也。

或作六畜聲者,風痰鼓其氣竅,而聲自變也,譬之弄笛焉,六孔閉塞不同,而宮商別異是也。是方也,有麻黃、桂枝、防風、紫蘇,則可以泄在經之邪。有竹瀝、薑汁、陳皮,則可以行痰涎之滯。有苄汁、石膏,則可以清心肺之熱。有龍齒可以安魂。有防己可以通塞。其夫沉痼之痰,非附子不足以行其滯,而其大熱之性,又足以益火之源而消陰翳,譬之太陽中天,幽谷之翳障無不消滅。此古人用附子之意也。

白話文:

續命湯加紫蘇陳皮方

此方治療癇疾(癲癇)。癇疾發作時,患者會突然倒地,神志不清,胡言亂語,咬舌吐沫,背部反弓,眼睛上翻,手腳抽搐,甚至發出像動物般的聲音。此方正可用於治療此症。

癇疾是由於風痰引起的。風屬陽氣,《內經》記載陽氣如同天地間疾速的風,所以發作迅速而猛烈。患者倒地是因為厥氣上逆,導致上實下虛,氣血倒置。氣血倒置,故使人仆倒。神志不清是因為濁邪侵犯心神,導致神明閉塞。舌是心的苗,脾的經絡連於舌根,陽明經絡入上下齒縫,所以風邪侵犯心脾則舌頭伸出;風邪侵犯陽明經則口緊閉。舌頭伸出或緊閉,故導致咬舌。

吐沫是因為體內風熱盛,這是風邪盛行的表現。背部反弓、眼睛上翻是因為風邪侵犯太陽經。足太陽經起於睛明穴,沿脊柱而下。風邪入侵,則經絡氣血瘀滯,故眼睛上翻,背部反弓。手腳抽搐是因為風邪屬肝木,肝木主筋,風熱盛於肝,則全身筋脈牽引,故導致手腳抽搐。抽搐是指四肢屈曲,搦是指手指開合握拳。

患者發出像動物般的聲音,是因為風痰阻塞氣竅,導致聲音改變,如同吹笛子,六個孔的開合不同,聲音也就不同。

此方中,麻黃、桂枝、防風、紫蘇可以疏散經絡中的邪氣;竹瀝、生薑汁、陳皮可以行氣化痰;竹瀝、石膏可以清心肺之熱;龍齒可以安神;防己可以通利關竅。對於頑固的痰邪,非附子不足以使其運化,而附子的大熱之性,又能溫煦陽氣,消除陰寒,如同烈日當空,山谷中的陰影都將消散。這就是古人使用附子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