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四 (30)
卷四 (30)
1. 蟯瘕
《史記》曰:臨菑女子薄吾病甚,眾醫以為寒熱篤,當死。臣意診其脈,曰蟯瘕,為病腹大,上膚黃粗,循之慼慼然。臣意欲以芫花一撮,即出蟯可數升,病已,三十日如故。病蟯得之於寒濕,寒濕氣鬱篤不發,化為蟲。所以知薄吾病者,切其脈,循其尺,索刺粗而毛美奉發,是蟲氣也。
其色澤者,中臟無邪氣及重病。昆謂倉公以病蟯得之寒濕者,謂寒水濕土之氣也。寒水濕土之氣,鬱極而不能宣發,則化為蟲,所謂濕熱生蟲是也。芫花氣身寒而味苦辛,有毒,能下十二經之水而攻積聚,故能下水土生化之蟯。
白話文:
臨菑有個女子名叫薄吾,病情嚴重,許多醫生都診斷為寒熱病危在旦夕。我診斷她的脈象,認為是蟯蟲病,症狀是腹部腫大,皮膚發黃粗糙,觸摸時感覺腫脹。我想用一點芫花,就能排出大量的蟯蟲,病情就能痊癒,一個月後恢復如常。蟯蟲病是因寒濕之邪引起的,寒濕之氣鬱結不通,就會化生為蟲。我之所以知道薄吾患的是蟯蟲病,是因為切脈時,沿著尺脈循行,感覺到脈象粗大而毛髮潤澤,這就是蟲氣的表現。
她的面色紅潤,說明內臟沒有邪氣和重病。有人問倉公,蟯蟲病是怎麼得的?是因為寒濕之氣造成的。寒濕之氣鬱結到極點,無法宣洩排出,就會化生為蟲,這就是「濕熱生蟲」的道理。芫花性寒味苦辛,有毒性,能瀉十二經之水,攻破積聚的病邪,所以能排出因寒濕化生的蟯蟲。
2. 雞子致積
北齊褚澄,善醫術,建元中為吳郡太守,民有李道念者,以公事至郡。澄遙見謂曰:汝有奇疾。道唸曰:果得冷疾五年矣。澄診其脈曰:非冷也,由多食雞子所致。令取蒜一升,服之即吐物如升許,涎裹之動,抉涎出視,乃一雞雛,翅距已具而能走。澄曰:未也,盍服其餘?從之,又吐十三枚,疾乃瘳。
昆謂蒜性辛熱,可以壯氣,正氣壯,則病邪不能容,故上湧而出,乃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之象。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此之謂也。
白話文:
北齊的褚澄,醫術高明,建元年間擔任吳郡太守。當地有個叫李道念的人,因為公事來到郡衙。褚澄遠遠看見他就說:「你患有奇特的疾病。」李道念說:「的確得了五年寒疾。」褚澄診了他的脈搏,說道:「不是寒疾,而是因為吃太多雞蛋引起的。」於是讓李道念取一升大蒜吃下去,李道念立刻嘔吐出約莫一升的東西,其中裹著許多唾液,撥開唾液一看,竟然是一隻小雞雛,翅膀和腳趾都已長全,還能走動。褚澄說:「還沒完,要不要把剩下的蒜也吃下去?」李道念照做了,又吐出十三枚雞蛋,病就好了。
後來有人說,大蒜性辛熱,可以增強人體的正氣,正氣強盛,邪氣就無法存在,所以才會向上湧出,這是正氣旺盛壓制邪氣的表現。醫書上說:「身體強壯的人,氣血運行順暢就能痊癒;身體虛弱的人,邪氣就會入侵致病。」李道念的病就是這個道理。
3. 發瘕
劉宋時,徐文伯者,徐嗣伯之兄也,篤好醫術。宮人有患腰痛牽心者,發則氣絕,眾醫以為肉瘕。文伯視之曰:此發瘕也。以油灌之,即吐物如發,引之長三尺,頭已成蛇,又能搖動,懸之柱上,水盡瀝,惟餘一發而已。昆謂發者,血氣之餘也,入腹成蛇者,乃無情而化有情,離形而自成形也。
無情而化有情,一腐草可以為螢,離形而自成形,一折枝可以植林。文伯治之以油者,投其先天之宜也,油性善泛,故哇之而出矣。或問:文伯何以便知其為發瘕?余曰:人患藝弗精耳,精藝自然入神。
白話文:
劉宋時期,有一位醫生叫徐文伯,是徐嗣伯的哥哥,醫術非常高明。宮中一位宮女患病,腰痛且痛到心臟,發病時還會氣絕,許多醫生都診斷為肉瘕(腹部腫塊)。徐文伯診察後說:這是「發瘕」!他用油灌入宮女體內,宮女立刻吐出一團東西,像頭髮一樣長達三尺,頭部竟然像蛇一樣,還會動,將它掛在柱子上,油水瀝乾後,只剩下單純的一根頭髮。徐文伯認為頭髮是血氣的殘餘,在腹中變成蛇形,說明無情之物可以化為有情之物,脫離原形又能自行成形。
就像無情之物可以化為有情之物一樣,一棵腐爛的草可以變成螢火蟲;脫離原形又能自行成形,就像折斷的樹枝可以長成一片樹林。徐文伯用油治療,是因為油的特性能上浮,所以才能將頭髮排出體外。有人問:徐文伯怎麼知道是「發瘕」?我說:那是因為那些醫生醫術不精湛,醫術精湛的人自然就能達到入神的境界。
4. 蛇瘕
隋有患者,嘗病吐食,醫作噎氣、膈疾、翻胃三疾治之,無驗。任度視之曰:非此三疾,蓋因食蛇肉不消而致斯病,但揣心腹上有蛇形是也。病者曰:素有大風,常求蛇肉食,風稍退,復患此疾矣。遂以芒硝、雄黃治之愈。芒硝取其軟堅、雄黃解其蛇毒。此《本草》之論,世人之所共識也。
白話文:
隋朝時有位病人,經常嘔吐食物,醫生診斷為噎氣、膈疾、胃反等三種疾病治療,但都沒有效果。任度醫生診察後說:這不是這三種疾病,而是因為吃了蛇肉沒有消化導致的,只要摸摸他的心腹部就能感覺到蛇的形狀。病人說:我以前有患過風疾,經常吃蛇肉,風疾稍微減輕後,就又犯了這個病。於是任度醫生用芒硝和雄黃治療,病就好了。芒硝能軟堅散結,雄黃能解蛇毒,這是《本草》裡記載的,也是世人皆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