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三 (6)
卷三 (6)
1. 加味逍遙散
當歸,白芍藥,白朮,柴胡,茯神,甘草(各一錢),丹皮,山梔(各七分)
六極之外,又有七傷。一曰大怒逆氣傷肝。肝傷則少血目暗,宜此方主之。
白話文:
當歸、白芍、白朮、柴胡、茯神、甘草(各五公克),丹皮、山梔(各三點五公克)
六極之外,又有七傷:
- 大怒:會逆氣傷肝。
- 肝傷:會導致血氣不足,眼睛昏暗。
此時應使用此方治療。
經曰:肝者,將軍之官,故主怒。怒則氣逆,氣逆則血亦逆,故少血。眼者,肝之竅。又曰:目得血而能視。今肝傷少血,故令目暗。越人云:東方常實,故肝臟有瀉而無補,即使逆氣自傷,疏之即所以補之也。此方名曰逍遙,亦是疏散之意。柴胡能升,所以達其逆也。芍藥能收,所以損其過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肝臟是將軍之官,所以主管人的憤怒情緒。發怒時,氣就會往上衝,氣往上衝,血也會跟著往上衝,所以就會出現血虛的現象。眼睛是肝臟的竅。還說:眼睛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看清東西。現在肝臟受傷,血虛,所以導致眼睛昏暗。有越人說:東方經常處於充盈狀態,所以肝臟適合瀉而不適合補,即使逆氣自行傷害,疏散它就是補它的方法。這個方劑之所以叫做逍遙,也是疏散的意思。柴胡能夠上升,所以能夠疏通逆氣。芍藥能夠收斂,所以能夠減損過盛的氣。
丹、梔能瀉,所以伐其實也。木盛則土衰,白朮、甘草,扶其所不勝也。肝傷則血病,當歸所以養其血也。木實則火燥,茯神所以寧其心也。
白話文:
丹皮和梔子具有瀉火的作用,因此用它們可以瀉火。肝屬木,土屬脾,肝旺則脾弱,淮山藥、甘草可以扶助脾胃。肝臟受傷則血病,用當歸可以補血。肝實則火旺,用茯神可以安神。
2. 安神丸
黃連(一兩五錢,酒潤),硃砂(一兩水飛),當歸(酒洗),生地黃(酒洗),炙甘草(各五錢)
二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則苦驚喜忘,夜不能寐,此方主之。
白話文:
黃連(一兩五錢,用酒潤濕),硃砂(一兩,用清水飛過),當歸(用酒洗過),生地黃(用酒洗過),炙甘草(各五錢)
二曰:憂愁思慮傷心。心傷則苦悶驚慌、喜樂健忘,夜晚無法入睡,此方可用於治療此症狀。
憂愁思慮,則火起於心,心傷則神不安,故苦驚。心主血,心傷則血不足,故喜忘。心愈傷,則憂愁思慮愈不能去,故夜不能寐。苦可以瀉火,故用黃連。重可以鎮心,故用硃砂。生地涼心,當歸養血。炙甘草者,所以益脾。脾是心之子,用之欲其不食氣於母故爾。
白話文:
憂愁和思考過多,就會使體內產生火熱之氣,而火熱之氣會傷害心臟,造成心神不寧,所以才會感到苦悶驚恐。心臟主導血液,心臟受傷就會導致血氣不足,所以容易健忘。心臟受傷越嚴重,就越無法去除憂愁和思慮,所以晚上也無法入睡。苦味可以瀉火,因此使用黃連。重味可以安撫心神,因此使用硃砂。生地可以讓心臟涼爽,當歸可以補養血氣。炙甘草可以補益脾胃。脾胃是心臟的母親,使用炙甘草是為了不讓心臟的情緒影響到脾胃。
3. 歸脾湯
人參,白茯苓,龍眼肉,酸棗仁,黃耆,白朮(各二錢),遠志(一錢),木香,炙甘草,當歸(各五分)
三曰:飲食太飽傷脾。脾傷則面黃善臥,宜此方主之。
白話文:
-
人蔘:2 錢
-
白茯苓:2 錢
-
龍眼肉:2 錢
-
酸棗仁:2 錢
-
黃耆:2 錢
-
白朮:2 錢
-
遠志:1 錢
-
木香:5 分
-
炙甘草:5 分
-
當歸:5 分
三曰:飲食過度會損傷脾臟。脾臟受損會導致面黃、嗜睡,可用此方治療。
脾者,倉廩之官,故飲食太飽則傷之。中央土色,入通於脾,脾傷則其本色自見,故面黃。神者,中氣之所生,脾傷則神亦倦,故善臥。《內經》曰:五味入口,甘先入脾。參、耆、苓、朮、甘草,皆甘物也,故用之以補脾。虛則補其母,龍眼肉、酸棗仁、遠志,所以養心而補母。
白話文:
脾臟是人體的倉庫,因此飲食過飽就會傷害脾臟。中央屬土,其顏色是黃色,與脾臟相通。脾臟受傷,其本色就會顯現,所以臉色會發黃。人的精神,是中氣所生,脾臟受傷,精神也會倦怠,所以容易疲倦愛睡覺。《內經》中記載:五種味道入口後,甜味最先進入脾臟。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甘草,都是甘味藥物,所以用它們來補益脾臟。脾臟虛弱時,就要補其母臟。龍眼肉、酸棗仁、遠志,可以養心而補脾。
脾氣喜快,故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當歸。此主食去脾傷之方也,若停食之方,則以消磨之劑主之,而不專於補益矣。
白話文:
脾氣喜歡舒暢,所以使用木香。脾臟苦澀,容易出血,所以使用當歸。這是以補益的方式來消除脾臟的損傷。若要消除食物停滯不消的情況,則以 消磨之劑為主,而不專注於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