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1)
卷一 (1)
1. 二陳湯
半夏(制),陳皮(去白),茯苓(去皮,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七分)
濕痰為患,此方主之。
濕痰者,痰之原生於濕也。水飲入胃,無非濕化,脾弱不能剋制,停於膈間,中、下二焦之氣熏蒸稠黏,稀則曰飲,稠則曰痰,痰生於濕,故曰濕痰也。是方也,半夏辛熱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去則痰無由以生,所謂治病必求其本也;陳皮辛溫能利氣,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則土足以制濕,利氣則痰無能留滯,益脾治其本,利氣治其標也。又曰:有痰而渴,半夏非宜,宜去半夏之燥,而易貝母、栝蔞之潤。
余曰:尤有訣焉,渴而喜飲水者,宜易之;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故見口渴,所謂濕極而兼勝已之化,實非真象也,惟明者知之。氣弱加人參、白朮,名六君子湯。
白話文:
二陳湯
此方主治濕痰。濕痰是指痰液的本源來自於濕氣。水液進入胃部,大多會轉化為濕氣,脾臟虛弱無法制約,停留在膈膜之間,中焦、下焦的氣體熏蒸,使水液變得黏稠,稀薄的稱為水飲,黏稠的稱為痰,痰的產生源於濕氣,所以稱為濕痰。此方中,半夏辛溫能燥濕,茯苓甘淡能滲濕,濕氣去除,痰自然不會產生,這就是治病必求其根本的道理;陳皮辛溫能行氣,甘草甘平能益脾,益脾則脾土之力足以制約濕氣,行氣則痰液不會停滯,益脾治其本,行氣治其標。此外,若有痰且口渴,則半夏不宜使用,應去除半夏的燥性,改用貝母、栝樓等滋潤之品。
我認為:還有一個訣竅,口渴且喜歡喝水者,應當更改藥方;口渴卻喝不下水者,即使口渴,也仍需使用半夏。這是因為濕為本,熱為標,所以出現口渴的症狀,這是濕氣極盛而轉化為熱的現象,並非真正的口渴,只有明白此理的人才能理解。若氣虛,則可加入人參、白朮,稱為六君子湯。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