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0)

1. 大順散

甘草(炙),乾薑(炮),杏仁(去皮尖),肉桂(去皮,等分)

夏月引飲過多,脾胃受濕,清濁相干,陰陽氣逆,霍亂嘔吐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 甘草(烘烤過的):具有補氣益中和緩和脾胃的作用。

  • 乾薑(炮製過的):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

  • 杏仁(去皮去尖):具有潤肺定喘、止咳平喘的作用。

  • 肉桂(去皮,等分):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作用。

以上的藥方,具有溫中散寒、補氣益中、潤肺定喘、止咳平喘、活血通絡的作用。

在夏季,由於飲用過量,導致脾胃受濕,陰陽氣逆,清濁相混,進而引發霍亂嘔吐,此藥方專門治療此種情況。

脾胃者,喜燥而惡濕,喜濕而惡寒,時雖夏月,過於飲冷吞寒,則傷之矣,故令氣逆霍亂而嘔吐也。乾薑、肉桂,溫胃而建中;甘草、杏仁,調脾而理氣。此方非治暑,乃治暑月飲冷受傷之脾胃爾。若非飲冷而致諸疾,則勿執方以治也。

白話文:

脾胃喜歡乾燥而討厭潮濕,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即使在夏季,如果過度飲用冰涼的東西,吞下寒涼的食物,就會傷害脾胃,因此會導致氣逆霍亂而嘔吐。乾薑和肉桂可以溫暖胃部並增強中氣;甘草和杏仁可以調和脾胃並理氣。此方不是用來治療中暑,而是用來治療在炎熱的夏季飲用冰涼的東西而受傷的脾胃。如果不是因為飲用冰涼的東西而導致各種疾病,則不要拘泥於這個方子來治療。

2. 桂苓甘露飲

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滑石(四兩),白朮(炒),豬苓(去皮),桂心(炒,各五錢)石膏,寒水石(各二兩)

夏月引飲過多,小便不利,濕熱為患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茯苓(去皮):30克

澤瀉:30克

滑石:120克

白朮(炒):15克

豬苓(去皮):15克

桂心(炒):15克

石膏:60克

寒水石:60克

夏季貪喝涼飲,小便不通暢,濕熱困擾患者,此方用於治療。

三石所以清六腑之熱,五苓所以利三焦之濕。河間此方,誠治濕熱之簡捷者。張子和加人參、甘草,因其脈虛;乾葛之加,解其暑渴;木香之加,化其濕氣。

白話文:

三石湯可以清掃六腑中的熱氣,五苓散可以利導三焦中的溼氣。河間劉完素的這個方子,的確是治療溼熱病的簡便方法。後人張子和在三石湯中加入人蔘、甘草,因爲病人的脈象虛弱;加入幹葛,可以解除暑熱、口渴的症狀;加入木香,可以化解身體內的溼氣。

3. 縮脾飲

砂仁,草果仁,烏梅肉,炙甘草(各四兩),扁豆(炒),乾葛(各二兩)

白話文:

砂仁,草果仁,烏梅肉,炙甘草(各120公克),扁豆(炒),乾葛(各60公克)

夏月伏熱,為酒食所傷者,此方主之。

砂仁、草果,所以消肉食;烏梅、乾葛,卻暑而除煩;扁豆、甘草,助脾而益胃。

白話文:

夏天暑熱鬱積,因酒食受傷者,此方專治。

砂仁、草果:用於消散肉食。 烏梅、乾葛:用於祛暑解煩。 扁豆、甘草:用於幫助脾胃。

4. 六和湯

砂仁,半夏,杏仁,人參,白朮,甘草,藿香,木瓜,厚朴,扁豆,赤茯苓

白話文:

砂仁:具有溫中止痛、化濕行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腹脹、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半夏: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痰多、咳嗽、氣喘等症狀。

杏仁:具有潤肺止咳、瀉肺平喘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虛咳嗽、喘息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固脫、益氣生津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元氣虛弱、疲倦乏力、氣短喘息等症狀。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脹腹痛、水腫等症狀。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益氣補中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肺熱咳嗽、氣虛乏力等症狀。

藿香:具有祛暑解表、化濕闢穢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暑熱感冒、暑濕吐瀉、水腫等症狀。

木瓜:具有消食化積、寬中行氣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腹脹腹痛、呃逆等症狀。

厚朴: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瀉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腹痛腹脹、泄瀉泄瀉等症狀。

扁豆:具有益氣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水腫、脾虛水瀉、尿少等症狀。

夏月病人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倦怠嗜臥;伏暑煩悶,小便赤澀,或利或渴;中酒,胎產,皆可服之。

白話文:

在夏季,患者出現霍亂轉筋(腹痛絞痛,手足抽搐)、嘔吐泄瀉(嘔吐腹瀉)、寒熱交作(一會兒覺得冷,一會兒又覺得熱)、倦怠嗜臥(疲倦嗜睡)的症狀;在夏季炎熱的時候,患者感到煩悶、小便赤熱刺痛,有時候排尿量很多但不是很渴;在酒醉之後,或者是在懷孕生產之後,都可以使用這個方劑來治療。

六和者,和六腑也;脾胃者,六腑之總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於脾胃而調之。此知務之醫也。香能開胃竅,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氣,故用半、杏;淡能利濕熱,故用茯、瓜;甘能調脾胃,故用扁、術;補可以去弱,故用參、草;苦可以下氣,故用厚朴。夫開胃散逆,則嘔吐除,利濕調脾,則二便治;補虛去弱,則胃氣復而諸疾平。

蓋脾胃一治,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雖百骸九竅,皆太平矣,況於六腑乎?

白話文:

六和,指的是六腑調和。脾胃是六腑的總司令官,所以凡是六腑不調和的疾病,先從脾胃著手來調整。這是一位懂得治病要務的醫師。香氣可以開胃闢竅,所以用藿香、砂仁。辛味可以散發逆亂之氣,所以用半夏、杏仁。淡味可以利濕除熱,所以用茯苓、瓜蔞。甘味可以調和脾胃,所以用扁豆、白朮。補益氣血可以去除虛弱,所以用人參、肉桂。苦味可以理氣降逆,所以用厚朴。開胃散逆,則嘔吐的症狀就可以消除;利濕調脾,則大、小便就可以正常;補虛去弱,則胃氣就會恢復,各種疾病就會平復。

如果注重脾胃的調養,則體內的津液精華會均勻分佈,五臟六腑功能正常運行,即使是全身的骨骼和孔竅,都能保持平安健康,更何況六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