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3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1)

1. 濕門第五

敘曰:濕有內外,有陰陽,有上下,今考七方,言其常耳,未及其變也。東南卑下之區,十病九濕,惡能盡其變耶?此在臨證而加察焉可也。

白話文:

說明:濕有內濕和外濕,有寒濕和熱濕,有上濕和下濕。現在考查七個地方濕證的常規,還沒能涉及濕證的變化。東南地區低窪下沉,十種病有九種是濕證,怎麼能窮舉濕證的變化呢?這就要在臨牀診治中仔細觀察了。

2. 二陳湯

半夏(薑製),陳皮茯苓(各一錢半),甘草(七分半,炙)

白話文:

半夏(用薑汁炮製),陳皮,茯苓(各一錢半),甘草(七分半,經炙)

脾弱不能制濕,內生積飲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脾虛不能控制濕氣,內部產生積水的患者,可以用此方治療。

水穀入胃,無非濕也。脾土旺,則能運化水穀,上歸於肺,下達膀胱,無濕氣可留也,惟夫脾弱不能制濕,則積而為痰飲。半夏之辛能燥濕,茯苓之淡能滲濕,甘草之甘能健脾,陳皮之辛能利氣。脾健則足以制濕,氣利則積飲能行。東南之人,多有濕飲之疾,故丹溪恆主之。其曰加升提之劑者,亦清氣升而濁氣自降之謂。

白話文:

食物進入胃中,不可避免地會伴隨著水分。脾臟功能旺盛,就能夠運化食物中的水分,向上輸送至肺,向下排入膀胱,這樣就沒有水分可留。但如果脾臟功能虛弱,不能控制水分,那麼水分就會積聚形成痰飲。半夏的辛味能夠燥濕,茯苓的淡味能夠滲濕,甘草的甘味能夠健脾,陳皮的辛味能夠理氣。脾臟健壯就能夠控制水分,氣機通暢就能使積聚的水分排出。東南地區的人多有濕飲之疾,所以丹溪經常使用這個方劑來治療。他說,添加昇提之劑,就是清氣上升而濁氣自然下降的意思。

3. 平胃散

蒼朮(泔浸七日,五斤),陳皮(去白),厚朴(薑湯炒,各三斤),甘草(炙,三十兩)

白話文:

蒼朮(用泔水浸泡七天,五斤),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厚朴(用薑湯炒過,各三斤),甘草(炙烤過,三十兩)

濕淫於內,脾胃不能剋制,有積飲痞膈中滿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濕氣於體內停留,脾胃功能失調,導致飲食物積聚在胸腹之間,腹脹滿悶,此方適合用於治療此類症狀。

此濕土太過之證,經曰敦阜是也。蒼朮味甘而燥,甘則入脾,燥則勝濕;厚朴味溫而苦,溫則益脾,苦則燥濕,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陳皮能泄氣,甘草能健脾,氣泄則無濕鬱之患,脾強則有制濕之能,一補一泄,又用藥之則也。是方也,惟濕土太過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陰虛之人,皆非所宜也。

白話文:

此因濕邪過盛而導致疾病的症狀,在經典中稱為「敦阜」。蒼朮味甘而性燥,甘味入脾,燥性可勝濕;厚朴味溫而性苦,溫性可益脾,苦性可燥濕,因此這兩種藥物可以平衡「敦阜」之土。陳皮能泄氣,甘草能健脾,氣泄則無濕鬱之患,脾強則有制濕之能,一補一泄,也是用藥的原則。這個方劑只適合濕邪太過的人使用,若脾氣虛弱以及老弱、陰虛之人,都不適合使用。

4. 羌活勝濕湯

羌活獨活(各一錢),藁本,炙甘草防風川芎(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白話文:

羌活,獨活(各一公克),藁本,炙甘草,防風,川芎(各0.5公克),蔓荊子(0.3公克)。

外傷於濕,一身盡痛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外傷於濕,全身疼痛者,此方主治。

脾胃虛弱,濕從內生者,二陳、平胃之類主之;水停於膈,濕盛濡瀉者,六一、五苓之類主之;水滲皮膚,肢腫黃脹者,五皮、茵陳之類主之。今濕流關節,非上件所宜矣。經曰風勝濕,故用羌、防、藁、獨、芎、蔓諸風藥以治之。以風藥而治濕,如卑濕之地,風行其上,不終日而濕去矣。

白話文:

脾胃虛弱,濕邪從內部產生,可以用二陳湯、平胃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水停留在膈肌,濕邪盛大而瀉利不止,可以用六一散、五苓散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水滲入皮膚,肢體腫脹發黃,可以用五皮散、茵陳蒿之類的藥物來治療。現在濕邪流注到關節,不是上面提到的藥物可以治療的。經書上說風能勝濕,所以用羌活、防風、藁本、獨活、芎藭、蔓荊子等風藥來治療。用風藥來治療濕邪,就像低窪潮濕的地方,風在上面吹過,濕氣很快就會消散。

又曰無竅不入,惟風為能,故凡關節之病,非風藥不可。用甘草者,以風藥悍燥,用以調之。此之謂有制之兵也。

白話文:

另有說法認為,沒有哪個地方是經絡氣血無法到達的,只有風能夠做到這一點,因此凡是關節的疾病,非風藥不可。使用甘草的原因是,風藥性質剛烈乾燥,用甘草來調節。這叫做有制約的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