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二 (2)
卷二 (2)
1. 三解湯
麻黃(去節),柴胡(去蘆),澤瀉(各三錢)
此治瘧之套劑也,時行之瘧,長幼相似者,主之神良。
病有三在:在表,在裡,在半表半裡也。人在氣交之中,鼻受無形之氣,藏於分肉之間,邪正分爭,並於表則在表,並於里則在裡,未有所並,則在半表半裡。是方也,麻黃之辛,能散表邪,由汗而泄;澤瀉之咸,能引里邪,由溺而泄;柴胡之溫,能使半表半裡之邪,由中以解。則病之三在,此方率治之矣。
雖然,此方但可以瀉實耳,虛者猶當辨其氣血而補之,所謂虛者十補,勿一瀉也。
白話文:
三解湯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瘧疾的常用藥方,對於流行性的瘧疾,不論大人小孩症狀相似的,療效都非常好。
瘧疾的病邪有三種情況:表證、裡證、半表半裡證。人體處於氣機交感之時,鼻子吸入了無形的病邪,藏在肌肉之間,正邪交爭,如果病邪與表邪結合就在表層,與裡邪結合就在裡層,如果尚未結合,就在表裡之間。這個方子裡,麻黃辛味能散表邪,通過出汗排出;澤瀉鹹味能引導裡邪,通過小便排出;柴胡溫和能使表裡之間的邪氣從體內排出。因此,這個方子能治療瘧疾的三種情況。
然而,這個方子只能治療實證,虛證的病人還需要根據氣血虛實的情況進行補益,所謂「虛者十補,勿一瀉」,也就是說,虛證的病人應該多補少瀉。
2. 截瘧七寶飲
常山,厚朴,青皮,陳皮,甘草,檳榔,草果(等分)
先期用水、酒各一種煎熟,以絲綿裹之,露一宿,於當發之早溫服。
瘧疾三、四發後,寸口脈來弦滑浮大者,此方吐之。
三、四發後,可截之時也。脈弦為飲,滑為實,浮為表,大為陽,故在可吐。師云:無痰不作瘧。瘧痰為患,常山善吐,檳榔善墜,草果善消,厚朴、青皮亦理氣行痰之要藥;陳皮、甘草乃消痰調胃之上材也。是方也,惟脈來浮大弦滑者可用,若脈來沉澀細微者,與之則逆矣。慎之。
白話文:
截瘧七寶飲的組成藥物為常山、厚朴、青皮、陳皮、甘草、檳榔、草果,各等份。
先將藥材用等量的水和酒煎煮,然後用絲綿包裹藥包,露置一夜,在瘧疾發作當天早上溫服。
如果瘧疾發作三到四次後,病人脈象呈現弦數、滑利、浮大,則可以用此方促使嘔吐。
瘧疾發作三到四次後,正是可以截斷病情的時候。脈象弦代表陰液不足,滑代表實證,浮代表表證,大代表陽氣盛,因此此時可以催吐。老師說過:沒有痰濕就不會發瘧疾。瘧疾的病根在痰濕,常山善於催吐,檳榔善於下瀉,草果善於消痰,厚朴、青皮也是理氣化痰的重要藥物;陳皮、甘草則能消痰和胃。這個方子只適用於脈象浮大弦滑的病人,如果脈象沉細澀微,服用反而會加重病情,必須謹慎。
3. 鱉甲煎丸
鱉甲(十三片),蜂窠(四分,炙),蜣螂(炙),柴胡(各六分),烏羽,瞿麥,桃仁,乾薑(各二分),牡丹皮,芍藥,䗪蟲(各五分),赤硝(十二分),黃芩,鼠婦(炙),桂枝,石葦(去毛),厚朴,紫盛,阿膠(炒),大黃(各三分),葶藶(熬),半夏,人參(各一分)
上二十三味,取煅灶下灰一斗,清灑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
瘧疾久不愈,內結癥瘕,欲成勞瘵者,名曰瘧母,此丸主之。
凡瘧疾寒熱,皆是邪氣與正氣分爭,久之不愈,則邪正之氣結而不散,按之有形,名曰瘧母。始雖邪正二氣,及其固結之久,則頑痰、死血皆有之矣。然其為患,或在腸胃之中,或薄腸胃之外,不易攻去,仲景公先取灰酒,便是妙處。蓋灰從火化,能消萬物,今人取十灰膏以作爛藥,其性可知;漬之以酒,取其善行。
若鱉甲、鼠婦、䗪蟲、蜣螂、蜂窠者,皆善攻結而有小毒,以其為血氣之屬,用之以攻血氣之凝結,同氣相求,功成易易耳。乃柴胡、厚朴、半夏,皆所以散結氣;而桂枝、丹皮、桃仁,皆所以破滯血;水穀之氣結,則大黃、葶藶、石葦、瞿麥可以平之;寒熱之氣交,則乾薑、黃芩可以調之。人參者,所以固元於克伐之場;阿膠、芍藥者,所以養陰於峻厲之隊也。
烏羽、赤硝、紫盛,隋唐醫哲,皆不知之,故以烏羽作烏扇,赤硝更海藻,紫盛更紫葳、紫菀。今詳四物,亦皆攻頑散結之品,更之未為不可,然依舊本,仍錄烏羽、赤硝、紫盛者,不欲遽然去之,蓋曰愛禮存羊云爾。
白話文:
鱉甲煎丸
此方以十三片鱉甲為主藥,再配合蜂巢(炙)、蜣螂(炙)、柴胡等二十二味藥材,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劑。製法是先用灶下灰和酒浸泡鱉甲,使其煮爛如膠漆,再取汁與其他藥材煎煮成丸。每日空腹服用七丸,三次。
此方主要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以及瘧疾導致的癥瘕(腹部腫塊),也就是所謂的「瘧母」。瘧母是長期瘧疾導致邪氣與正氣糾纏不清,形成腫塊的病症,其中可能包含頑痰、死血等。因為瘧母頑固難治,藥物不易攻破,所以此方妙用灶下灰和酒浸泡鱉甲,利用灰的消融作用和酒的引導作用,使藥力更容易滲透病灶。
方中鱉甲、鼠婦、䗪蟲、蜣螂、蜂巢等藥材,雖有小毒,但能有效攻破積聚,因為它們與血氣相近,能更容易地攻破血氣凝結。柴胡、厚朴、半夏等藥能散結氣;桂枝、牡丹皮、桃仁等藥能破滯血;大黃、葶藶、石葦、瞿麥等藥能調和水穀之氣;乾薑、黃芩等藥能調和寒熱之氣;人參能固本培元;阿膠、芍藥能滋陰養血。
至於烏羽、赤硝、紫盛三味藥,古方中記載,後世醫家多有更換,如將烏羽換作烏扇,赤硝換作海藻,紫盛換作紫葳或紫菀。這些替代藥材也具有攻頑散結的功效。但本方仍保留原方記載,並非完全否定後世醫家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