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痢門第十一

敘曰:始痢宜下,夫人之所共知也;久痢宜補,亦夫人之所共知也。至如二陽合病皆下痢,太陽、陽明合病自下痢者宜發汗,太陽、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和解,陽明、少陽合病自下痢者宜攻裡,非得傷寒之玄關者,不足以語此也。今考十方於後,大都口耳之見而已。

白話文:

痢疾初期應該瀉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久痢則應該補益,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像太陽、陽明經同時患病而引起的痢疾,應該發汗;太陽、少陽經同時患病而引起的痢疾,應該和解;陽明、少陽經同時患病而引起的痢疾,應該攻裡。如果不是真正了解傷寒病理的精髓,就沒辦法解釋這些。現在市面上流傳的十種治療方法,大多只是道聽途說的經驗之談而已。

2. 芍藥湯加芒硝方

白芍藥(二錢),當歸尾,黃連,黃芩(各一錢),木香(不見火),桂心,檳榔,甘草(各五分),大黃(七分),芒硝(一錢)

痢疾便膿血,裡急後重者,此方主之。

痢,滯下也。患痢大都責於濕熱,熱傷氣,故下白;熱傷血,故下赤;熱傷大腸,則大腸燥澀,故里急後重。河間云:行血則便膿自愈,故用歸、芍、硝、黃以行血;和氣則後重自除,故用木香、檳榔、甘草以和氣;苦能堅腸,寒能勝熱,故用芩、連厚腸胃而去熱;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故假桂心之辛熱為反佐。

白話文:

芍藥湯加芒硝方治療膿血便、裡急後重(腹瀉伴隨裡急重墜感)的痢疾。痢疾是腸道阻塞不通暢的疾病,大多是因為濕熱導致。濕熱傷及氣,則排泄物發白;濕熱傷及血,則排泄物帶血;濕熱傷及大腸,則大腸乾燥收縮,產生裡急後重的症狀。古籍記載,使血液運行通暢,膿血便就能自愈,因此方劑使用當歸、芍藥、芒硝、大黃來活血化瘀;調和氣機,裡急後重的症狀就能消除,因此使用木香、檳榔、甘草來調和氣機;黃芩、黃連苦寒能固腸止瀉,清熱解毒;桂心辛熱,雖屬溫熱,但在此方中作為反佐,可引導藥效,使藥物功效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