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9)

1. 補中益氣湯去當歸方

人參,甘草(炙,各一錢),升麻(三分),黃耆(炙,一錢五分),白朮(炒),陳皮(去白)柴胡(各五分)

滑瀉痞悶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人參、甘草(各一錢),升麻(三分),黃耆(炙,一錢五分),白朮(炒),陳皮(去白)柴胡(各五分)

腹瀉、腹脹、腹痛的人,採用這個方子即可。

《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病由中氣不足,而不能升清降濁故耳。是方也,有人參、黃耆、甘草、白朮,所以補中;有陳皮,所以利氣;有柴胡、升麻,所以升舉陷下之陽,清陽升則濁陰自降。濁降則痞悶自除,清升則飧泄自止。去當歸者,惡其滑利,而非飧泄所宜也,若西北高燥之區,則不必去矣。

白話文:

《內經》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消化不良、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胸悶、腹脹。疾病是由於中氣不足,不能升清降濁引起的。這個方子有參、或、草、朮,用來補中;有陳皮,用來理氣;有柴胡和升麻,用來提升下降的陽氣,清陽升起,濁陰自然下降。濁降後,痞悶自然消除;清升後,腹瀉自然停止。去除當歸,是因為它有滑利的作用,不適合腹瀉的人服用。但是,如果是西北地區高燥的地方,就不必去除了。

2. 青州白丸子

半夏(七兩),南星,白附子(各三兩),川烏(去皮臍,五錢)

共為末,水中浸數日為丸。

痰積,滑泄不止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半夏(350 公克),南星,白附子(各 150 公克),川烏(去除外皮和肚臍,25 公克)

痰液積聚導致腹瀉不止的人,可以使用這個方劑。將藥材浸泡於水中數日後,捏成丸劑服用。

肥人滑泄責之痰,脈滑不調責之痰,不食不飢責之痰,昔肥今瘦責之痰。痰之為物,濕土所化,故用半夏、南星以燥之;白附微溫,能治風痰;川烏辛熱,能攻痰積。

白話文:

肥胖滑泄是痰症,脈象滑而紊亂也是痰症,既不思飲食也無飢餓感是痰症,昔日肥胖而現今瘦弱了也是痰症。痰是由濕土變化而生,所以用半夏、南星來燥濕化痰;白附子微溫,能治風痰;川烏辛熱,能攻除痰積。

3. 木香豆蔻丸

青木香,肉豆蔻

棗肉為丸,每下梧子大二十丸。

白話文:

棗子肉做成丸子,每次服用約 20 粒,每粒大小如梧桐子。

《稽神錄》云:江南司農少卿崔萬安,常苦脾泄困甚,家人為之禱於後土祠,萬安夢一婦人,簪珥珠履,授以此方,如其言服之而愈。昆謂青木香能伐肝,肉豆蔻能溫中,棗肉能健脾。久泄脾虛,中氣必寒,肝木必乘其虛而剋制之。此方之用,宜其效也。

白話文:

《稽神錄》中記載:江南司農少卿崔萬安,經常飽受脾泄之苦,家人為他去後土祠祈禱。萬安夢見一位女子,身戴珠寶首飾,腳穿珠履,將藥方授予他。他按照藥方服用,果然痊癒。昆仲認為:青木香能夠抑制肝臟,肉豆蔻能夠溫暖中焦,棗肉能夠健脾益氣。久瀉脾虛,中氣必定虛寒,肝木必定乘虛而入,剋制脾土。因此,服用此藥方是合理的,療效也顯著。

4. 秘結門第十三

敘曰:秘結,燥證也。然有火燥,有風燥,有水竭之燥,有血虛之燥。從容養血清燥為上手,急遽攻下通腸為下手。今考方藥六條,古人之醫法見矣。

白話文:

說明:便祕乃燥證。但有火燥、風燥、水竭燥、血虛燥等不同類型。從容地滋養氣血來清除燥熱是上策,急於攻下通便則為下策。現在考察六條方藥,便可看到古人的治病方法了。

5. 潤腸丸

(即脾約丸)

白話文:

脾約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四肢不溫,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沉細等症狀。

麻仁(十兩,入百沸湯內泡浸一宿,次日曝乾,礱之,粒粒皆完),大黃(四兩,酒蒸),杏仁(一兩二錢,去皮尖,炒),芍藥(酒炒),枳實(麩炒),厚朴(薑汁炒,各三兩)

白話文:

麻仁(10兩,放入100沸水內浸泡一晚,隔日晾乾,研磨成粉,顆粒要完整),大黃(4兩,用酒蒸過),杏仁(1兩2錢,去皮去尖,炒過),芍藥(用酒炒過),枳實(用麩炒過),厚朴(用薑汁炒過,各3兩)

胃強脾弱,不能四布津液濡潤大腸,後便燥結者,此方主之。

潤可以去燥,麻仁、杏仁、芍藥是也;苦可以勝燥、枳實、厚朴、大黃是也。

白話文:

當胃氣強盛而脾氣虛弱時,無法將津液均勻分佈濡潤大腸,因此導致大便乾燥結塊,此時應使用此方治療。

滋潤之品能去除乾燥,因此方中使用麻仁、杏仁、芍藥;苦味之品能勝過乾燥,因此方中使用枳實、厚朴、大黃。

6. 潤燥湯

熟地,當歸梢,大黃(酒浸,煨),桃仁(去皮尖),生甘草,麻仁(各一錢),紅花(五分),生地黃,升麻(各二分)

大腸燥結,便出堅黑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熟地黃、當歸梢、大黃(用酒浸泡後,再用火煨熟)、桃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生甘草、麻仁(各一錢)、紅花(五分)、生地黃、升麻(各二分)。

大腸燥結,排便困難,且糞便堅硬發黑,服用此方可主治。

大腸得血則潤,亡血則燥,故用熟地、當歸以養血;初燥動血,久燥血瘀,故用桃仁、紅花以去瘀。麻仁所以潤腸,大黃所以通燥,血熱則涼以生地黃,氣熱則涼以生甘草,微入升麻,消風熱也。

白話文:

大腸得到血液的滋潤就會濕潤,沒有血液滋潤就會乾燥,所以用熟地和當歸來養血;剛開始乾燥會使血液流動,時間久後會導致血瘀,所以用桃仁和紅花來清除瘀血。麻仁可以潤腸,大黃可以通便,如果是血熱,就用生地黃來清涼;如果是氣熱,就用生甘草來清涼,再稍微加入升麻,可以消散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