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52)
卷一 (52)
1. 瓜蒂散
瓜蒂,赤小豆,淡豆豉(各五分)
疸證腹滿欲吐,鼻燥,脈浮者,宜以此方吐之。酒疸欲吐者同。
腹滿欲吐,邪在上也。鼻燥者,邪在氣分也。脈浮者,邪未盡入於裡也。吐中有發散之義,故吐於浮脈正宜。瓜蒂苦而善湧,赤小豆平而解熱,淡豆豉腐而勝燥,此古人之宣劑也。如頭額兩太陽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瓜蒂散一字,吹入鼻中,泄出黃水而愈。
白話文:
瓜蒂散適用於黃疸患者腹部脹滿、想嘔吐、鼻子乾燥、脈搏浮弱的情況。酒疸伴有嘔吐也適用此方。
腹部脹滿想嘔吐,說明邪氣在體表;鼻子乾燥,說明邪氣在氣分(人體的肌膚及肌肉等);脈搏浮弱,說明邪氣尚未深入臟腑。此方具有發散的功效,所以用於脈搏浮弱的患者正合適。瓜蒂味苦,善於催吐;赤小豆性平,能清熱;淡豆豉味淡,能除燥,這是古代醫師常用的宣洩藥物。如果患者還伴有太陽穴疼痛,可以讓患者含一口水,再將少量瓜蒂散吹入鼻中,排出黃色液體後即可痊癒。
2. 桂枝加黃耆湯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黃耆(各二兩),大棗(十一枚)
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此方主之。
黃汗者,汗出皆黃,沾衣有色也。得之汗出時,入水取浴,水從汗孔入。濕鬱於表,故病黃。邪傷其衛,故自汗。濕熱相搏,故身體疼重而發熱。病原寒水所傷,寒氣屬陰,水性就下,故兩脛自冷。客者除之,故用桂枝之辛甘以解肌表之邪。泄者收之,故用芍藥之酸寒以斂榮中之液。
虛以受邪,故用黃耆之甘溫以實在表之氣。辛甘發散為陽,故生薑、甘草可以為桂枝之佐。乃大棗者,和脾益胃之物也。
白話文:
桂枝加黃耆湯
此方用於治療出黃汗、身體沉重疼痛、發熱、小腿冰冷的症狀。黃汗是指汗液發黃,沾染衣物能看出顏色,這是因為出汗時入水沐浴,水從汗毛孔進入體內,導致濕邪鬱積於肌表,所以汗液發黃。邪氣侵犯衛氣,所以自汗不止;濕熱交爭,所以身體沉重疼痛並發熱;病因是寒水侵襲,寒氣屬陰,水性向下,所以小腿冰冷。方中用桂枝辛甘溫解表散寒,驅除外邪;用芍藥酸寒斂陰,收斂體內津液;由於身體虛弱而更容易受邪氣侵襲,因此用黃耆甘溫補氣,以增強肌表之氣。生薑、甘草辛甘溫和,輔助桂枝發揮藥效;大棗則能和脾益胃,調和整體。
3. 茵陳五苓散
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等分),桂(少許)
發黃,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熱病小便不利,濕熱內蓄,勢必發黃。茵陳,黃家神良之品也,故諸方多用之。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平而淡,故可以導利小水。官桂之加,取有辛熱,能引諸藥直達熱邪蓄結之處。經曰:甚者從治。此之謂也。
白話文:
茵陳五苓散
方劑組成是:茵陳、豬苓、茯苓、澤瀉、白朮等量,桂枝少許。
這個方子主治發黃、小便不利的情況。
熱病導致小便不利,濕熱停留在體內,必然會出現發黃的症狀。茵陳是治療黃疸的良藥,所以很多方劑都用到它。豬苓、澤瀉、茯苓、白朮味道平和,可以利尿。加入桂枝,是因為它辛溫,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濕熱聚集的地方。醫書上說,病情嚴重就要對症下藥,這個方子就是這麼個道理。
4. 茵陳茯苓湯
茵陳(二錢),茯苓,豬苓,桂枝(各一錢),滑石(一錢五分)
發黃,小便澀,煩躁而渴者,此方主之。
實熱在內,其熱不得泄越,故發黃。小便澀者,熱之所注也。煩躁者,熱犯上焦清陽之分也;渴者,邪熱蒸灼,不能生液潤喉也。是方也,茵陳主黃疸,佐以茯苓,豬苓則利水;佐以滑石則利熱;佐以桂枝則同氣相求,直達熱邪之巢穴。內熱既去,則津液自生,氣自化,小便自利,煩渴自除,身黃自愈矣!
白話文:
茵陳茯苓湯
身體發黃、小便不通暢、煩躁口渴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子。
因為體內有實熱,熱氣無法排出,所以才會發黃。小便不通暢是熱氣聚集的表現。煩躁是因為熱氣侵犯了上焦的清陽之氣;口渴是因為邪熱蒸灼身體,無法產生津液滋潤喉嚨。這個方子裡,茵陳能治療黃疸,茯苓、豬苓能利尿;滑石能利熱;桂枝則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灶。體內的熱氣消除後,津液自然會產生,氣血自然會運行,小便自然會通暢,煩躁口渴自然會消失,身體發黃的症狀自然會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