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大補黃耆湯

黃耆(炙),人參,肉蓯蓉,山茱萸(去核),白朮(炒),當歸,肉桂(略炒),五味子(炒)甘草(炙),川芎,防風(各一錢),茯苓(一錢五分),熟地黃(二錢)

氣血俱虛,自汗者,此方主之。

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防風、肉桂,實表氣而止自汗;當歸、川芎、熟芐、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生津液而收陰氣。此氣血兩補之劑也。

白話文:

大補黃耆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氣血兩虛、容易自汗的人。

方中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防風、肉桂等藥材,能固表氣、止自汗;當歸、川芎、熟地黃、肉蓯蓉、山茱萸、五味子則能滋陰生津。因此,此方是補益氣血的良方。

2. 調衛湯

麻黃根,黃耆(各一錢),麥門冬,生地黃(各三分),生甘草,當歸梢,生黃芩,半夏(各五分),羌活(七分),豬苓,蘇木,紅花(各二分),五味子(七粒)

濕熱自汗,一身盡痛,脈濡者,此方主之。

濕無熱不作汗,濕得熱而蒸之,則能令人自汗。濕流百節,故一身盡痛。濕為陰氣,故脈濡。風能勝濕,故用羌活。辛能燥濕,故用半夏。淡能滲濕,故用豬苓。濕傷氣,黃耆、甘草、麥冬所以益氣。濕傷血,蘇木、紅花、歸梢所以消瘀。五味子、麻黃根,收汗液而固表虛。生芐、黃芩,涼陰血而除濕熱。

白話文:

調衛湯

此方用於治療因濕熱導致的自汗、全身疼痛,脈象濡弱的症狀。 濕邪單獨存在不會引起自汗,只有濕邪與熱邪結合,濕熱蒸騰才會導致自汗。濕邪流竄全身關節,因此引起全身疼痛。濕邪屬陰,所以脈象濡弱。方中使用羌活,因其能祛除濕邪;使用半夏,因其辛味能燥濕;使用豬苓,因其淡味能滲濕;用黃耆、甘草、麥門冬益氣,因為濕邪傷及元氣;用蘇木、紅花、當歸梢以消瘀,因為濕邪傷及血液;用五味子、麻黃根收斂汗液,固護表虛;用生地黃、黃芩清熱涼血,除濕熱。

3. 艾煎茯苓散

以艾煎湯,調茯苓末一錢服。

別處無汗。獨心孔一片有汗者,此方主之。

此是心火自旺,膈有停飲。火熱蒸其濕飲,故令此處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養心,淡能滲濕。艾葉香而澀,香能利氣,澀能固津。

白話文:

艾煎茯苓散

用艾草煎水,調和一錢茯苓粉服用。

其他部位沒有汗,只有心窩部位(胸口)出一片汗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這是因為心火旺盛,膈膜處有積聚的津液。心火炙烤這些濕津,所以導致該處出汗。茯苓味甘而淡,甘味可以滋養心臟,淡味可以滲濕利尿。艾葉芳香而微澀,芳香可以行氣活血,澀味可以固護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