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六 (16)
卷六 (16)
1. 肉豆蔻丸
肉豆蔻,赤石脂(各三錢),木香,枯礬(各一錢),訶子,砂仁,龍骨(各二錢)
七八日間大瀉者,此方主之。
痘至七八日,灌膿起脹之時也。若大瀉而虛其中,則痘必陷下而不可為矣。然有濕而瀉,有滑而瀉,有積而瀉。濕而瀉者,宜燥之,枯礬、石脂是也。滑而瀉者,宜澀之,龍骨、訶子是也。積而瀉者,宜消之,豆蔻、砂仁是也。乃木香者,調其滯氣,和其腹中而已。
白話文:
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連續腹瀉七八天的人。
通常來說,出痘疹到七八天時,膿皰會開始形成並腫脹。如果這時候發生嚴重腹瀉而導致身體虛弱,痘疹很可能會凹陷下去而難以治癒。然而,腹瀉的原因有很多種,有因為濕氣引起的,有因為腸胃太滑引起的,也有因為積食引起的。對於濕氣引起的腹瀉,應該用乾燥的藥物來治療,像是枯礬和赤石脂。對於腸胃太滑引起的腹瀉,應該用收斂的藥物來治療,像是龍骨和訶子。對於積食引起的腹瀉,應該用消食的藥物來治療,像是肉豆蔻和砂仁。至於木香,它的作用是調理氣滯,使腹部舒適而已。
2. 黃芩芍藥湯
條芩,芍藥,升麻(等分),甘草(減半)
腸胃熱瀉者,此方主之。
糞色黃褐為熱瀉,條芩可以清之,芍藥可以寒之,升麻可以舉之,甘草可以調之。
白話文:
黃芩、芍藥、升麻(三者等量),甘草(用量減半)這帖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腸胃有熱而引起的腹瀉。
如果大便呈現黃褐色,就表示是熱性腹瀉,可以用黃芩來清除熱邪,芍藥來降低熱度,升麻來提升陽氣,甘草來調和藥性。
3. 附子理中湯
附子,人參,甘草,白朮,乾薑
胃中虛寒,或又誤服涼藥,瀉而手足厥冷者,此方主之。
人參、甘草、白朮之甘溫,所以補虛;乾薑、附子之辛熱,所以回陽。
白話文:
附子理中湯這帖藥,是用附子、人參、甘草、白朮、乾薑這幾味藥材組成的。
主要用來治療因為胃裡虛弱寒冷,或者又因為誤吃了寒涼的藥物,導致腹瀉,而且手腳冰冷的情況。
其中,人參、甘草、白朮這三味藥的性味甘溫,主要作用是補養虛弱的身體;而乾薑、附子這兩味藥的性味辛熱,主要作用是使身體恢復陽氣。
4. 砂仁益黃散
陳皮,青皮(各二錢),訶子(一錢),丁香,木香,砂仁(各五分)
食傷胃寒,嘔吐而瀉者,此方主之。
仲景云:邪既中焦,則既吐且瀉。故用陳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香溫其胃,訶子所以止瀉,砂仁所以消食。
白話文:
此方適用於因飲食不當或胃部受寒,導致嘔吐和腹瀉的情況。
《傷寒論》提到:「邪氣侵犯中焦,就會引起嘔吐和腹瀉。」因此,此方用陳皮、青皮來調理脾臟,丁香、木香溫暖胃部,訶子用來止瀉,砂仁用來幫助消化。
5. 十二味異功散
人參,豆蔻(白),白朮,當歸,丁香,肉桂,厚朴,陳皮,半夏,茯苓,附子,木香
痘出不光澤,不起脹,根窠不紅,表虛里盛者,此方主之。
中氣有餘,氣血充滿,則痘光澤起發,根窠紅活,表無癢塌之患。中氣不足,則表亦虛,而諸證作矣。是方也,人參、白朮、茯苓、當歸,所以補胃;附子、肉桂、丁香、豆蔻,所以溫胃;半夏、木香、陳皮、厚朴,所以調胃。胃,陽明也。陳氏云:陽明主肌肉,胃氣充足,則肌肉溫暖,自然光澤起脹,而無癢塌之患。亦見道之論也。
白話文:
人參、白豆蔻、白朮、當歸、丁香、肉桂、厚朴、陳皮、半夏、茯苓、附子、木香這十二味藥組成的「異功散」,主要用於治療痘瘡(痘疹)長出來沒有光澤,沒有隆起飽滿,痘瘡根部周圍不紅潤,屬於身體表面虛弱但內部過盛的狀況。
當身體中氣充足,氣血充盈,痘瘡就會顯得光亮飽滿、隆起,根部周圍紅潤有活力,表面也不會有癢痛或塌陷的狀況。反之,如果中氣不足,身體表面也會虛弱,各種問題就會接踵而至。這個藥方中,人參、白朮、茯苓、當歸是用來補養脾胃的;附子、肉桂、丁香、豆蔻是用來溫暖脾胃的;半夏、木香、陳皮、厚朴是用來調理脾胃的。脾胃屬於陽明經,陳氏說過:「陽明經主管肌肉,胃氣充足,肌肉就會溫暖,自然會光澤隆起,也不會有癢痛或塌陷的狀況。」這說法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