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半夏湯

半夏(制),宿姜(各二兩),茯苓(去皮),白朮(土炒),杏仁(去皮尖,炒),橘皮(去白)芍藥(炒,各五錢),竹葉(二十片),大棗(五枚)

脾勞,四肢不用,五臟皆乖,脹滿肩息,舌根苦直,不能嚥唾者,此方主之。

脾主消磨水穀,若勞倦之後,病瘥之餘,遇適口之味,過於饜飫,脾弱不能消磨,勞於運化,久久則成脾勞,脾主四肢,故令四肢不用;五臟皆受氣於脾,脾勞而傷,則五臟皆無以稟氣,故乖而失其常。經曰:脾主行氣於三陰。脾勞,則三陰之氣皆滯塞不行,故令脹滿。三陰之氣至胸中而還,故令肩息。

脾之經脈,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故令舌根苦直,不能嚥唾。半夏甘辛,甘則益脾,辛則散滯。宿姜等之,一以醒脾,一以製半夏之毒爾。脾喜燥而畏濕,故用白朮燥脾,茯苓滲濕。脾喜通而惡塞,故用杏仁利氣,橘皮泄氣。竹葉氣清,能去土中之火。芍藥味酸,能瀉土中之木。

大棗之用,取其甘而益脾爾。

白話文:

半夏湯

此方主治脾勞導致的四肢無力,五臟功能失調,腹部脹滿,呼吸困難,舌根苦味且直硬,吞嚥唾液困難等症狀。

脾臟負責消化吸收食物,若勞累過度或疾病痊癒後,食用過多美味食物,脾臟功能衰弱,無法有效消化吸收,久而久之便會導致脾勞。脾臟主導四肢活動,因此脾勞會導致四肢無力;五臟都依靠脾臟運送氣血,脾臟受損,則五臟都無法正常運作。經書記載,脾臟負責運行三陰經的氣血,脾勞則三陰經氣血運行受阻,導致腹部脹滿。三陰經的氣血運行至胸部後回流,因此導致呼吸困難。

脾經循行上至膈肌,沿著咽喉,連接著舌根,散布於舌下,因此脾勞會導致舌根苦味且直硬,吞嚥困難。方中半夏味甘辛,甘味益脾,辛味行氣散滯;生薑溫脾;白朮燥濕健脾;茯苓利水滲濕;杏仁、橘皮理氣;竹葉清熱除煩;芍藥斂陰柔肝;大棗甘味益脾。諸藥合用,共奏健脾化濕,理氣和中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