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8)

1.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淨洗),白芷,茯苓(去皮),蘇莖葉,藿香(各三兩),白朮(炒),陳皮(去白),厚朴(薑湯炒),桔梗,半夏(各二兩),炙甘草(一兩)

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此方主之。

風寒客於皮毛,理宜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裡,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朴、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朮、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

配方中藥材:大腹皮(洗淨)、白芷、茯苓(去皮)、紫蘇葉、藿香(各三兩)、白朮(炒)、陳皮(去白)、厚朴(薑湯炒)、桔梗、半夏(各二兩)、炙甘草(一兩)。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因季節變化引起的感冒,症狀是畏寒、發熱。

因為這種感冒的風寒之邪已經侵入肌膚內部,而非表層,所以不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 方子選用芳香化濕、行氣的藥材來調理,例如白芷、紫蘇、藿香、陳皮、大腹皮、厚朴、桔梗,這些藥性都偏於辛香溫通,能有效糾正紊亂的氣機;白朮、茯苓、半夏、甘草則性味平和,能健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2. 暑門第四

敘曰:暑,六氣之一也。實者清其暑,虛者益其氣,此大都也。至於雜病相揉,則變通在我而已。今考九方如下,論證論藥,可謂舉其大綱,觸類而通,弗可勝用矣。

白話文:

暑症的治療,總原則是實證清熱,虛證益氣。 至於各種複雜的暑病,則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以下列舉九種治療方法,說明其原理和用藥,掌握這些大綱,就能觸類旁通,應用自如。

3. 黃連香薷飲

香薷(一兩),厚朴(炒),白扁豆(各半兩),黃連(三錢,炒)

夏至後,暑熱吐利、煩心者,此方冷服。

暑,陽邪也。干於脾則吐利,干於心則煩心。香薷之香,入脾清暑而定吐利;黃連之苦,入心卻熱而治煩心;暑邪結於胸中,非厚朴不散;暑邪陷於脾胃,非扁豆無以和中。然必冷服者,經所謂治溫以清,涼而行之是也。是方也,於伏熱之時,自覺酷暑蒸炎;若遠行而歸,自覺傷於暑熱,服一二劑,誠為切當。

今人坐於高堂廣廈之中,身與冰盤水閣相習,口與浮瓜水果相厭,暑邪原淺,每求此藥服之,甚者日日飲之,是謂誅伐太過。弱者,寒中之疾作於旦暮;壯者,待時而病,秋季為瀉為利矣,慎之!

白話文:

黃連香薷飲

此方用於夏至後,因暑熱而導致嘔吐腹瀉、心煩不安的症狀。香薷的芳香能清暑止吐瀉;黃連的苦味能清心火,治療心煩;厚朴能散胸中暑邪;白扁豆能和中,改善暑邪侵犯脾胃所致的症狀。必須冷服,這是因為要運用寒涼之物來治療溫熱病,以達到清熱解暑的效果。此方特別適用於伏天酷暑難耐,或長途跋涉歸來,感受暑熱之時服用一到兩劑。

現代人多居住在涼爽的房屋中,常接觸冰塊、冷飲等,很少真正受到暑邪的侵襲。如果暑邪並不嚴重,卻服用此方,甚至天天服用,就屬於過度治療。體質虛弱者,可能導致寒邪入侵,出現其他疾病;體質強壯者,則可能在秋季出現腹瀉等問題,需謹慎服用。

4. 十味香薷飲

香薷(一兩,用穗),人參(去蘆),陳皮,黃耆(炙),白朮(炒),白扁豆,甘草(炒),白茯苓,木瓜(各半兩)

伏暑,身體倦怠,神昏,頭重,吐利者,此方主之。

暑能傷氣,故身體倦怠,神思昏沉;暑為陽邪,故並於上而頭重;暑邪干胃,故既吐且利。火熱橫流,肺氣受病,人參、黃耆,益肺氣也;肺為子,脾為母,肺虛者宜補其母,白朮、茯苓、扁豆、甘草,皆補母也;火為母,土為子,火實者宜瀉其子;厚朴、陳皮,平其敦阜,即瀉子也;香薷之香,散暑邪而破濕熱;木瓜之酸,收陰氣而消脾濕。脾氣調則吐利自息,肺氣復則倦怠皆除。

白話文:

十味香薷飲

這方藥用於治療中暑後出現身體疲倦、神志不清、頭昏沉、嘔吐腹瀉等症狀。中暑會損傷肺氣,所以才會感到身體疲倦,精神萎靡;暑邪屬陽邪,所以會向上侵犯導致頭昏沉;暑邪犯胃,所以會嘔吐腹瀉。 方中人參、黃耆能益肺氣;由於肺氣虛弱,因此也需補益脾臟(脾為肺之母),所以用白朮、茯苓、白扁豆、甘草等補脾;由於暑熱盛,需瀉脾土(脾土為暑熱之子),因此用陳皮、厚朴瀉脾;香薷能散暑邪、除濕熱;木瓜酸味能收斂陰氣、消脾濕。 脾胃調和了,嘔吐腹瀉自然會停止;肺氣恢復了,疲倦也會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