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五疸門第三十四

敘曰:疸,黃疾也,初學易談之,此未遇盤根錯節耳,以故芒利不若干將,鮮有不斷其鋒者。今即名人之方十三首而考之,疸證之難易,概可見矣!

白話文:

黃疸是一種黃色疾病,初學者容易輕易論斷,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遇到過病情複雜、症狀纏結的病例。因此,治療方案往往不夠精準,很少有人能徹底解決問題。現在根據名醫的十三個方劑來分析,黃疸病情的難易程度,大致就可以看出來了。

2. 丹溪治黃疸方

黃芩(炒),黃連(炒),梔子(炒黑),茵陳,豬苓,澤瀉,蒼朮(制),青皮(去穰,炒),草龍膽(各五分)

谷疸加三稜、莪朮、縮砂、陳皮、神麯。

丹溪云:疸證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故以此方主之。

疸,病黃之名也。五疸者,黃汗、黃疸、酒疸、谷疸、女勞疸也。疸分五證,始於仲景之《金匱要略》,此先聖示人以博也。不必分五,同是濕熱,此後賢示人以略也。是方也,芩、連、梔子、龍膽之苦,所以去熱。豬苓、澤瀉之淡,所以去濕。茵陳蒿氣微寒而味苦平,為陰中之陽,則兼濕熱而治者也,故為黃家君主之藥。

蒼朮所以燥濕,青皮所以破滯。而谷疸諸品之加,乃推陳致新之意也。雖然,丹溪翁之言不能無弊,使後之學者宗其言,至於舉一而廢百,宜乎視仲景之堂,若登天也。故古方治疸有吐者,有汗者,有下者,有寒者,有溫者,有潤者,有燥者,有軟堅者,有消導者,有逐血者。今曰不必分五,則仲景之門猶不入,奈何而窺百家之奧乎?

白話文:

丹溪治療黃疸的方劑:

黃芩、黃連、梔子、茵陳、豬苓、澤瀉、蒼朮、青皮、草龍膽各五分。

如果屬於飲食積滯導致的黃疸,則需再加入三稜、莪朮、縮砂仁、陳皮、神麴。

丹溪先生說:黃疸的各種症狀不必細分五種,都是濕熱導致的。所以用這個方子來治療。

黃疸,是疾病發黃的通稱。五種黃疸指的是黃汗、黃疸、酒疸、谷疸、女勞疸。將黃疸分為五種,始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這是古代聖賢為了讓人們全面了解而做的詳細說明。但不必拘泥於五種分類,因為它們本質上都是濕熱引起的,這是後來的賢者為了簡潔說明而做的概括。這個方子中,黃芩、黃連、梔子、龍膽的苦味,是用來清熱的;豬苓、澤瀉的淡味,是用來利濕的;茵陳性微寒味苦平,屬於陰中之陽,可以兼治濕熱,所以它是治療黃疸的主藥。

蒼朮用來燥濕,青皮用來破除阻塞。而針對飲食積滯型黃疸增加的幾味藥,是為了推陳致新,促進新陳代謝之意。

然而,丹溪先生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如果後來的學習者一味遵從他的說法,只取其一而捨棄其他,那麼想要理解張仲景的醫學思想,就如同登天一樣困難了。古代治療黃疸的方劑,有的是用吐法,有的是用汗法,有的是用下法,有的是用寒涼之法,有的是用溫熱之法,有的是用滋潤之法,有的是用燥熱之法,有的是用軟堅散結之法,有的是用消導之法,有的是用逐血之法。現在卻說不必區分五種黃疸,那連張仲景的門檻都還沒跨入,又怎能窺探百家醫學的奧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