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痞門第三十一

敘曰:痞,虛中之實也。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治痞者,一補一消。考方二首,表昔人之法爾。

白話文:

解釋說:痞病,是虛弱之中出現的實症。許學士說:邪氣聚集的地方,那個地方的氣血一定虛弱,若邪氣停留不散去,那麼那個地方的病症就會實盛。所以,治療痞病的原則是:一方面補氣血,一方面消邪氣。這兩首驗方,可以追溯到古代醫家設下的治療方法。

2. 枳實消痞丸

枳實(麩炒),黃連(炒,各五錢),厚朴(姜炒,四錢),半夏曲人參白朮(各三錢),乾生薑甘草茯苓麥芽(各二錢)

白話文:

枳實(用麩子炒過),黃連(炒過,各五錢),厚朴(用生薑炒過,四錢),半夏曲,人參,白朮(各三錢),乾生薑,甘草,茯苓,麥芽(各二錢)

心下虛痞,惡食懶倦,右關脈弦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心臟下面虛弱無力,食慾不振,懶惰疲倦,右手關脈弦緊,此方藥適用。

痞,與「否」同,不通泰也。《易》曰:天地不交而成痞。故肺氣不降,脾氣不運,升降不通,而名痞也。脾為邪氣乘之,不足以勝谷,故令惡食。脾者卑臟,役氣於四肢,而後肢體強健,脾病則不能致氣於肢體,故令懶倦。肝脈也,木來剋土,故令右關脈弦。是方也,枳實、黃連、厚朴之苦,可以下氣。

白話文:

痞,與「不通暢」的意思相同。《易經》中說:「天地不交合,就會形成閉塞不通的狀態。」因此,肺氣不能下降,脾氣不能運轉,升降不通,這就是「痞」的症狀。脾臟被邪氣侵襲,不能夠勝過食物,所以會導致食慾不振。脾臟是卑賤的臟器,它將氣輸布到四肢,使四肢強健,脾臟生病就不能把氣輸布到四肢,所以會感到懶惰和疲倦。肝臟是主脈搏的,木性克土,所以會導致右關脈搏弦緊。這個方劑中,枳實、黃連、厚朴的苦味可以降氣。

半夏曲、乾生薑之辛,可以行滯。人參、甘草、白朮、茯苓之甘,可使健脾。麥櫱善消,則可以推陳而致新矣。是疾也,功在慎口。經曰: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奈何不慎乎。

白話文:

半夏、曲、乾薑的味道辛辣,可以疏通體內阻滯。人參、甘草、白朮、茯苓的味道甘甜,可以健脾。麥麩善於消化,可以將舊的傷口推陳出新。這種疾病,重在謹慎飲食。經書上說:陰的五官,會受到五種口味的傷害,又怎麼可以不謹慎呢?

3. 木香化滯湯

木香生薑陳皮(各六分),柴胡(七分),當歸梢,枳實(各四分),半夏(一錢五分),紅花(二分),草豆蔻,炙甘草(各二錢)

白話文:

木香、生薑、陳皮(各三公克),柴胡(三點五公克),當歸尾、枳實(各二公克),半夏(七點五公克),紅花(一公克),草豆蔻、炙甘草(各十公克)

憂氣鬱結,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此方主之。

白話文:

憂鬱之氣鬱結,腹中隱隱作痛,心腹間滿悶脹痛,不想吃東西,此方主治。

上件病證,即六朝之醫所謂氣膈也,今人謂之氣痞耳。經曰:脾主行氣於三陰,三陰之脈皆行腹裡,今憂氣鬱結,營衛之行澀,故令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者,升降之道乖也。不思飲食者,憂氣傷脾也。

白話文:

上列的病症,就是六朝時期的醫家所說的氣膈,現在的人則稱之為氣痞。經書上說:脾臟主管三陰經氣的運行,三陰經的脈絡都運行在腹部。憂愁的氣鬱結在一起,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不暢通,所以使腹部皮裡層微痛,心下部位痞滿,這是由於氣機升降的秩序紊亂所致。不思飲食,這是由於憂愁的氣損傷了脾臟所致。

辛香可以化氣,故用木香、豆蔻、生薑、陳皮、半夏之輩以主之,升降者,交泰之道也,故用柴胡之辛以升之,枳實之苦以降之,營衛澀而後腹皮痛,故用歸尾、紅花以和營,炙甘草以和衛。

白話文:

辛香類藥物可以行氣,所以用木香、豆蔻、生薑、陳皮、半夏等藥物為主。升降就是交替之道,所以用柴胡的辛味來升發,用枳實的苦味來下降。營衛澀滯後,就容易腹皮疼痛,所以用歸尾、紅花來調和營血,用炙甘草來調和衛氣。

4. 治男婦痞塊方

白鴿(一對,不落水,去毛腸雜,小破),急性子(炒),藜花子(水炒),大黃(曬),朴硝(各五錢)

白話文:

白鴿(一對,不去除羽毛和內臟,略微破開),急性子(炒熟),藜花子(用水炒熟),大黃(曬乾),朴硝(各五錢)。

只為細末,入鴿腹紮緊,砂鍋陳酒煮熟,待冷取出藥,將鴿肉風曬半日,打碎炙炒,不宜焦枯。同前藥磨細末篩淨,將糯米粉掬為丸,桐子大。空心服五錢。其塊化為膿血,為魚凍,為黏膠,從大便出,潛消默化,妙難盡述。

白話文:

只取雞內金細末,裝入鴿子的肚子裡紮緊。將鴿子放入砂鍋中,以陳年老酒煮熟。等鍋中內容物冷卻後取出藥物。將鴿子肉風乾半日,打碎後炙炒,但不要烤焦、烤枯。將上述藥物磨成細末,篩乾淨。取適量的糯米粉捏成丸狀,大小如桐子。空腹時服用五錢。這藥物可以將腫塊化膿、化血,使之變成魚凍或黏膠狀態,從大便排出。藥物的功效潛移默化,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