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瘧門第十

敘曰:瘧之理難言矣。知五運六氣、十四經絡,始能粗知其證。知陰陽進退消長之理,然後知夫瘧疾變遷之妙。苟非精研斯道,則所知者膚淺而已,一有問難,猶然袖手解頤。今考名方十八首,說證用藥,可為初學之啟蒙也。

白話文:

瘧疾的原理很難說明。只有了解五運六氣、十四經絡,才能粗略地了解瘧疾的症狀。了解陰陽消長進退的道理,才能明白瘧疾變化微妙之處。如果沒有深入研究這些道理,所了解的就只是皮毛而已,一旦遇到困難的問題,就只能束手無策了。現在考證了十八個著名的方劑,說明其病症和用藥,可以作為初學者的入門指導。

2. 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各三錢)

瘧發時,頭疼,身熱,脊強,脈浮者,名曰寒瘧,此方主之。

寒熱一日一發,間日一發,三日一發,皆名曰瘧,此雲頭疼、身熱、脊強、脈浮,皆太陽證也。太陽乃寒水所化。故《機要》名為寒瘧。麻黃、羌活,太陽經之汗藥也。故以為君;防風乃諸風藥之卒徒,故以為佐;甘草能和諸藥而兼解散,故以為使。是方乃攻實之劑,若臨病用藥,則血虛者宜加四物,氣虛者宜加參、術,全在活法,不徒執也。

白話文:

麻黃羌活湯用於治療瘧疾。症狀包括瘧疾發作時頭痛、發熱、腰背僵硬、脈象浮弱,這被稱為寒瘧,此方正是主治寒瘧。

寒熱發作的週期,無論是一日一次、隔日一次,還是三日一次,都統稱為瘧疾。頭痛、發熱、腰背僵硬、脈象浮弱,這些都是太陽經證候的特徵。太陽經屬寒水所化,因此《機要》中稱之為寒瘧。方中麻黃、羌活是治療太陽經病的發汗藥,故為君藥;防風是治療各種風邪的急救藥物,故為佐藥;甘草能調和諸藥,並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故為使藥。此方是攻治實邪的方劑,但臨證用藥需靈活運用,若病人血虛,宜加四物湯;若病人氣虛,宜加人參、白術,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用藥,不能死板拘泥。

3. 白芷湯

白芷(二錢),知母,石膏(各五錢)

瘧發時,目痛,鼻乾,口渴,自汗,不得眠,脈長,有熱無寒,或熱多寒少者,名曰熱瘧,此方主之。

此條皆陽明證也,以其有熱而無寒,或熱多而寒少,故《機要》名為熱瘧。白芷所以解陽明之經,石膏所以清陽明之腑,知母所以養陽明之陰。虛者宜加人參,質實便燥者,此方不足與也,宜下之,用傷寒門大柴胡湯,後以本方調之。

白話文:

白芷湯

白芷兩克,知母、石膏各五克。

瘧疾發作時,眼睛疼痛、鼻子乾燥、口渴、自汗、睡不著覺,脈搏有力,發熱不畏寒,或者發熱多而畏寒少,稱為熱瘧,這個方子主治這種病症。

這都是陽明症的表現,因為病人發熱而不畏寒,或者發熱多而畏寒少,所以《機要》中稱之為熱瘧。白芷用來疏通陽明經絡的氣血,石膏用來清瀉陽明腑中的熱邪,知母用來滋養陽明經的陰液。體虛者可以加人參;如果病情嚴重、體質實熱且乾燥,這個方子就不適合,應該先瀉下,可以使用傷寒門的大柴胡湯,之後再用這個方子調理。

4. 小柴胡湯

柴胡(去蘆),黃芩(炒),人參,甘草,半夏(法制),生薑,大棗

瘧發時,耳聾,脅痛,寒熱往來,口苦,喜嘔,脈弦者,名曰風瘧,此方主之。

此條皆少陽證也,以少陽為甲木,在天為風,故《機要》名為風瘧。柴胡、黃芩能和解少陽經之邪,半夏、生薑能散少陽經之嘔,人參、甘草能補中氣之虛,補中所以防邪之入里也。正考見傷寒門。

白話文:

小柴胡湯

柴胡(去蘆頭)、黃芩(炒)、人參、甘草、半夏(炮製過)、生薑、大棗,這些藥材組成的小柴胡湯,適用於瘧疾發作時伴隨耳聾、脅肋疼痛、寒熱交替、口苦、想嘔吐、脈搏弦細等症狀的患者,這類瘧疾稱為「風瘧」。

這些症狀都屬於少陽證。中醫將少陽比作甲木,在天象中代表風,所以《傷寒論機要》中稱此病為風瘧。方中柴胡、黃芩能調和解開少陽經的邪氣;半夏、生薑能消除少陽經引起的嘔吐;人參、甘草能補益中氣,藉由補益中氣來防止邪氣入侵臟腑。詳細的病理分析可參考《傷寒論》。

5. 清脾飲

青皮(去穰,炒),厚朴(薑湯炒),白朮(炒),黃芩(炒),半夏(制),柴胡(去蘆),茯苓(去皮),草果,甘草

瘧發時,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大小赤澀,脈來弦數者,此方主之。

此條皆太陰證也,太陰脾主濕,濕生痰,痰生熱,故見上件諸證。脈來弦數,弦為痰飲,數為熱也。方曰清脾者,非清涼之謂,乃攻去其邪而脾部為之一清也。故青皮、厚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濕,柴胡、黃芩清去脾中之熱,白朮、甘草清去脾臟之虛,而草果仁又所以清膏粱之痰也。劉宗厚先生因草果仁之溫熱而譏焉,蓋未達嚴用和氏之清矣。

《機要》云:瘧在三陰經,總謂之濕瘧,當從太陰經論之。此言可謂知要。今即古方審擇而用焉,則本方為切當矣。

白話文:

清脾飲

此方用於瘧疾發作時,以發熱為主,畏寒較輕,口苦咽乾,小便和大便都赤色且澀滯,脈象弦數者。

這些症狀都屬於太陰證。太陰脾主濕,濕邪容易產生痰,痰又生熱,所以出現上述症狀。脈象弦數,弦代表痰飲,數代表熱。方名為「清脾飲」,並非指清涼的藥性,而是指攻除病邪,使脾臟功能恢復清利的意思。因此,青皮、厚朴能清除脾臟的痰濕;半夏、茯苓能清除脾臟的濕邪;柴胡、黃芩能清除脾臟的熱邪;白朮、甘草能補益脾臟的不足;草果仁則能清除膏粱厚味所導致的痰濕。有人認為草果仁性溫熱而批評此方,那是因為沒有理解到此方運用藥物達到清熱的精妙之處。

《機要》中說:瘧疾若發生在三陰經,總稱為濕瘧,應從太陰經的理論來治療。這句話點明了關鍵。本方根據古方精選藥物而成,所以非常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