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二 (8)
卷二 (8)
1. 消風散
荊芥穗,炙甘草,陳皮,厚朴(薑湯炒),藿香,蟬蛻,人參,白殭蠶(炒),茯苓,防風芎藭,羌活
風熱丹疹,此方主之。
風熱則表實,實者宜散之,荊芥、芎藭、防風、羌活皆辛散也。表實則裡虛,虛者宜補之,人參、甘草、茯苓皆甘補也。風盛則氣壅,厚朴所以下氣,陳、藿所以泄氣。風熱生痰,治以殭蠶。表熱留連,治以蟬蛻。
白話文:
消風散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丹疹。
風熱導致表證實邪,實邪需疏散,方中荊芥、芎藭、防風、羌活都具有辛溫發散的功效。表證實邪常伴隨裡證虛弱,虛弱則需補益,方中人參、甘草、茯苓皆能益氣補虛。風盛則氣機阻滯,厚朴能下氣行氣,陳皮、藿香能行氣解表。風熱易生痰濁,白殭蠶能化痰;表熱久不解,蟬蛻能透發餘邪。
2. 化斑湯
石膏,人參,知母,甘草
胃熱發斑,脈虛者,此方主之。
胃熱者,口燥煩渴也。胃主肌肉,故胃熱則肌肉斑爛;脈虛者,壯火食氣,而脈無力以充實也。惟其胃熱,故用石膏之寒;惟其脈虛,故用人參之補;知母養其營,甘草養其衛。此方即人參白虎湯爾。
白話文:
化斑湯
胃部有熱導致長斑,脈象虛弱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子。
胃熱的症狀是口乾舌燥,感到煩渴。因為胃主肌肉,所以胃熱就會導致肌肉出現斑點潰爛;脈象虛弱是因為強烈的內熱消耗了氣血,導致脈搏无力。因為胃熱,所以用寒涼的石膏;因為脈虛,所以用補益氣血的人參;知母滋養陰液,甘草則益氣固表。這個方子其實就是人參白虎湯。
3. 調中湯
蒼朮(一錢半),陳皮,砂仁,藿香,甘草,芍藥(炒),桔梗,半夏,白芷,枳殼(炒),羌活(各一錢),川芎,麻黃,桂枝(各五分)
內外、外感熱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內傷則裡熱,外感則表熱,兩熱而無泄,故令斑爛。外傷者調其中,蒼、陳、砂、藿、半、芍、枳、桔,皆調中藥也;外感者疏其表,麻、桂、羌、芎、芷、草,皆疏表藥也。表裡治而斑自愈矣。
白話文:
[調中湯]
這方藥用於治療內外兼感熱邪導致皮膚長斑的症狀。內傷導致裡熱,外感導致表熱,兩種熱邪鬱積於體內無法排出,所以出現斑疹。 對於外感引起的疾病,此方調理脾胃,蒼朮、陳皮、砂仁、藿香、半夏、芍藥、枳殼、桔梗等都是和胃健脾的藥物;對於外感引起的表證,則使用麻黃、桂枝、羌活、川芎、白芷、甘草等疏散表邪的藥物。 通過同時治療裡證和表證,斑疹自然會痊癒。
4. 大建中湯
人參,黃耆(炙),當歸,芍藥(酒炒),桂心,甘草(炙),半夏(制),黑附子(制)
中氣不足,無根失守之火,出於肌表而成斑者,此方主之。
此是汗、吐、下後之證。中氣虛乏,則餘邪無所歸附,隱隱然見於肌表,其色淡紅而不甚顯為辨也。人參、黃耆所以補中,半夏、甘草所以調中,此皆健脾藥也;復有當歸、芍藥之活血,則外溢之斑流而不滯;有桂心、附子之溫中,則失位之火引而歸原,此中營之幟一端,而失伍之師各就其列也。是方也,以附、桂、參、耆而治斑,法之變者也。
醫而未至於可以權,則不足以語此。
白話文:
大建中湯
人參、黃耆(炙)、當歸、芍藥(酒炒)、桂心、甘草(炙)、半夏(制)、黑附子(制)組成。
這方藥主要治療中氣不足,導致體內虛火外浮,在皮膚表面形成斑點的症狀。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汗、吐、瀉之後。由於中氣虛弱,邪氣無處歸宿,隱隱約約地浮現於肌膚表面,呈現淡紅色,並不十分明顯。方中人參、黃耆補益中氣;半夏、甘草調和脾胃,這些都是健脾藥;當歸、芍藥活血化瘀,使外溢的斑點順利運行而不停滯;桂心、附子溫暖中焦,使失去位置的虛火回歸,使全身氣血運行恢復正常。這方以附子、桂枝、人參、黃耆來治療斑點,是治療方法中的特殊變化。
只有具備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才能真正理解並運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