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八味丸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牡丹皮,澤瀉(各三兩),肉桂(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渴而未消者,此方主之。

此即前方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也。渴而未消,謂其人多渴,喜得茶飲,不若消渴之求飲無厭也。此為心腎不交,水不足以濟火,故令亡液口乾。乃是陰無陽而不升,陽無陰而不降,水下火上,不相既濟耳。故用肉桂、附子之辛熱壯其少火,用六味地黃丸益其真陰。真陰益則陽可降。

少火壯則陰自生。故灶底加薪,枯籠蒸溽,槁禾得雨,生意維新,惟明者知之,昧者鮮不以為迂也。昔漢武帝病渴,張仲景為處此方,至聖玄關,今猶可想。

白話文:

八味丸

方中用熟地黃八兩,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牡丹皮、澤瀉各三兩,炮製過的肉桂、炮製後去皮臍的附子各一兩。

這個方子適用於口渴但喝水後症狀仍未減輕的人。

它其實是六味地黃丸加了附子、肉桂。口渴但喝水後仍未減輕,意思是患者很渴,喜歡喝茶水,但不像消渴症患者那樣喝水也喝不夠。這是因為心腎不交,水不能滋潤火,所以才會導致體液不足、口乾舌燥。根本原因是陰氣不足,陽氣無法上升;陽氣不足,陰氣無法下降,導致水在下,火在上,陰陽不能調和。因此,用肉桂、附子的辛熱之性來溫補不足的陽氣,再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陰。腎陰充足,陽氣就能下降;陽氣充足,陰氣就能滋生。就像灶底添柴,濕籠蒸騰,乾枯的禾苗得到雨水,重新煥發生機一樣。只有聰明的人才能明白,愚昧的人往往覺得這是迂腐的做法。據說漢武帝曾患口渴症,張仲景就用這個方子治療他,其效果如同到達聖賢的玄妙境界,至今仍令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