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34)
卷一 (34)
1. 三黃石膏湯
石膏(一兩五錢,生用),黃芩(炒),黃連(炒),黃柏(各五錢),山梔(三十枚,炒黑),麻黃(去節),淡豉(各二兩)
瘟毒表裡俱盛,五心煩熱,兩目如火,鼻乾面赤,大渴舌燥者,此方主之。
寒毒藏於肌膚,至夏變為熱病;熱病未除,更遇溫熱,名曰瘟毒。熱病之最重者,寒能制熱,故用石膏;苦能下熱,故用芩、連、梔、柏;佐以麻黃、淡豉之發散者,以溫熱至深,表裡俱實,降之則鬱,揚之則越,鬱則溫熱猶存,兼之以發揚,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外分消其勢,兵之分擊者也。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
石膏(約50克,生用)、黃芩(炒)、黃連(炒)、黃柏(各約20克)、山梔子(30枚,炒黑)、麻黃(去節)、淡豆豉(各約80克)
對於瘟疫導致表裡都非常邪盛,出現五心煩熱(手心、腳心、胸口都發熱)、眼睛像火一樣紅、鼻子乾燥、臉色發紅、非常口渴、舌頭乾燥等症狀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寒邪積存在皮膚裡,到了夏天轉變成熱病;熱病還沒痊癒,又遇到溫熱之邪,就叫做瘟疫。熱病中最嚴重的類型,寒性可以制約熱性,所以用石膏;苦味可以瀉熱,所以用黃芩、黃連、山梔子、黃柏;輔以麻黃、淡豆豉等發散的藥物,因為溫熱之邪深入臟腑,表裡都實證,只降熱則會鬱積,只發散則會加重病情,鬱積則溫熱之邪仍然存在,所以要同時發散,這樣才能使炎症消退。這是內外兼治的方法,如同用兵一樣,要分兵擊破敵人。
2. 沃漬法
瘟熱內外皆實,喜飲水、入水者,取新汲井花水一大缸,使病人坐其水中,復以大杓盛水自頂沃之,水熱則病減矣。病人喜飲冷,亦聽其大啜,毋得阻也。行此法者,《易》義曰:水盛則火減;經曰: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此之謂也。
白話文:
沃漬法
瘟疫熱病,內外都實熱,病人喜歡喝水、泡水,就取一缸新汲的井水,讓病人坐在水中,再用大勺舀水從頭上澆灌。水溫熱了,病情就會減輕。如果病人喜歡喝冷水,也讓他儘量喝,不要阻止。
這個方法的原理,《易經》里說:水多則火滅;醫書上說:用水澆灌,調和內外,就能使病情痊癒。這就是這個方法的道理。
3. 葳蕤湯
葳蕤(二錢半),麻黃,白薇,青木香,羌活,杏仁,川芎,甘草(各五分),石膏,甘菊花(各一錢五分)
風溫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面腫者,此方主之。
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溫熱未除,更遇於風,病為風溫,表有邪,故寒熱;里有邪,故口渴。風之傷人也,頭先受之,故頭疼;風盛則氣壅,故面腫。風溫壅盛,甘能發之,故用葳蕤、甘草;辛能散之,故用羌活、麻黃;清能平之,故用川芎、甘菊;寒能勝之,故用石膏、白薇;佐以杏仁,取其利氣;而青木香者,清熱下氣之物也。
白話文:
葳蕤湯
此方用於治療風溫感冒,症狀包括怕冷、高燒、頭痛、全身疼痛、口渴、面部腫脹。
這種病症是寒邪潛伏於肌膚,到春天轉變為溫病。溫熱之邪尚未清除,又遇到風邪,形成風溫感冒。體表有邪氣,所以寒熱交替;體內也有邪氣,所以口渴。風邪侵犯人體,首先侵犯頭部,所以頭痛;風邪盛則氣機阻滯,所以面部腫脹。風溫邪氣壅盛,甘味藥物可以發散它,所以用葳蕤和甘草;辛味藥物可以散邪,所以用羌活和麻黃;清熱藥物可以平息邪氣,所以用川芎和甘菊;寒涼藥物可以克制邪氣,所以用石膏和白薇;杏仁能宣利肺氣,輔助治療;青木香能清熱降氣。
4. 白虎加蒼朮湯
石膏(一斤),知母(六兩),蒼朮,甘草(各二兩),粳米(六合)
共分四服。
濕溫憎寒壯熱,口渴,一身盡痛,脈沉細者,此方主之。
溫毒藏於肌膚,更遇於濕,名曰濕溫。濕為陰邪,故憎寒;溫為陽邪,故壯熱;溫熱入里,故口渴;濕流百節,故一身盡痛;濕為陰,故脈沉細。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白虎湯也,所以解溫熱;加蒼朮者,取其辛燥能治濕也,白虎考見傷寒門。
白話文:
白虎加蒼朮湯
方劑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兩、蒼朮二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分四劑服用。
適用症狀:濕溫病,畏寒發高燒,口渴,全身疼痛,脈象沉細者,以此方治療。
方劑說明:溫邪毒素侵入肌膚,又遇到濕邪,稱為濕溫病。濕邪屬陰邪,所以畏寒;溫邪屬陽邪,所以高燒;溫熱之邪深入臟腑,所以口渴;濕邪流竄全身關節,所以全身疼痛;濕邪屬陰,所以脈象沉細。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組成白虎湯,用以治療溫熱;加入蒼朮,是因為蒼朮辛溫燥濕,可以治療濕邪。白虎湯的詳細說明可參考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