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66)
卷一 (66)
1. 甘桔湯
甘草(二錢),桔梗(三錢)
咽喉腫痛者,此方主之。
甘草之甘,瀉實火而補虛火。桔梗之苦,清喉熱而瀉氣熱。
白話文:
甘草二錢,桔梗三錢。
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治療咽喉腫痛。
甘草的甘味,可以瀉掉實火,也能夠補益虛火。桔梗的苦味,可以清除喉嚨的熱氣,也能夠瀉掉體內的氣熱。
2. 消毒飲
牛蒡子(二錢),荊芥穗(一錢),生甘草,防風(各五分)
咽喉腫痛,膈上熱盛者,此方主之。
牛蒡子疏喉中風壅之痰,荊芥穗清膈間風壅之熱,生甘草緩喉中風壅之氣。乃防風者,散諸風不去之邪也。
白話文:
牛蒡子使用二錢,荊芥穗使用一錢,生甘草和防風各使用五分。
這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以及胸膈以上部位感到熱盛的狀況。
牛蒡子可以疏散喉嚨中因風邪阻塞而產生的痰液,荊芥穗可以清除胸膈之間因風邪阻塞而產生的熱,生甘草可以緩和喉嚨中因風邪阻塞而產生的氣滯。至於使用防風,則是為了驅散各種久久不散的風邪。
3. 加味如聖散
桔梗(二錢),牛蒡子,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甘草,玄參,荊芥(各一錢),防風(七分),生犀角,黃芩(各五分)
痰嗽風熱,聲啞喉痛者,此方主之。
牛蒡子、麥門冬,療風痰而清肺熱。荊芥、防風,散風邪而升鬱熱。甘草、桔梗、黃芩,利咽喉而清氣熱。犀角、玄參,涼心膈而療結熱。熱去則金清,金清則聲啞瘥矣。
白話文:
這個加味如聖散的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因為風熱引起的咳嗽、痰多,聲音沙啞、喉嚨疼痛等症狀。
藥方組成是:桔梗二錢,牛蒡子、麥門冬各一錢五分,甘草、玄參、荊芥各一錢,防風七分,生犀角、黃芩各五分。
其中,牛蒡子和麥門冬能治療風痰並清除肺熱。荊芥和防風能驅散風邪,並疏散體內鬱積的熱氣。甘草、桔梗、黃芩能幫助喉嚨暢通,並清除呼吸系統的熱氣。犀角和玄參能清涼心胸膈間的熱,並治療因熱引起的結聚。當熱邪被清除後,肺部的功能就會恢復清淨,肺部功能清淨後,聲音沙啞的狀況也就能痊癒了。
4. 紫草化毒湯
紫草(二錢),陳皮(一錢),升麻,甘草(各五分),小便赤加木通
痘已出未出,熱壅不快,並宜服之。
紫草活竅,利血化毒。陳皮快膈,消痰利氣。升麻消風,發散瘡痍。甘草補虛,和中解熱。木通之加,為導熱邪則由溺而泄爾。
白話文:
紫草二錢,陳皮一錢,升麻和甘草各五分,如果小便赤紅,就加木通。
痘疹已經發出或還沒發出來,因為熱氣壅塞而感到不舒服,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紫草能疏通氣血,活絡經脈,促進血液循環,化解毒素。陳皮能使胸膈舒暢,消除痰液,理順氣機。升麻能散風邪,幫助瘡瘍發散。甘草能補益虛弱,調和脾胃,解除熱邪。加入木通,是為了引導熱邪從小便排出。
5. 前胡化斑散
酒紅花,當歸(各一錢),前胡(八分),荊芥(四分),白芷,甘草節,赤芍藥,陳皮(各五分)鬱金(七分,酒浸),胡荽子(三十粒)
痘中夾斑之輕者,此方主之。
斑之淡紅色者,斑之輕也。治痘中之斑,與傷寒、雜證不同。傷寒之斑,宜主寒涼。痘中之斑,寒之則血凝而痘不起。雜證之斑,間用溫補。痘中之斑,補之則血溢而斑愈盛。此方用酒紅花、當歸、赤芍藥,所以活斑中之血。前胡、白芷、陳皮、荊芥,所以利表裡之氣。乃胡荽子、甘草節、酒鬱金,皆所以散滯氣爾。
此其為藥,利營調衛,不寒不熱,誠得治痘斑之理也。師云:斑證之原,由初間不能清熱解毒。若能於初間清熱解毒,胡然有斑?
白話文:
前胡化斑散
配方:紅花用酒浸泡過,當歸(各3.75克),前胡(3克),荊芥(1.5克),白芷、甘草節、赤芍藥、陳皮(各1.875克),鬱金(2.625克,用酒浸泡過),胡荽子(約30粒)。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治療痘瘡中夾帶輕微斑點的情況。
斑點呈現淡紅色,屬於比較輕微的狀況。治療痘瘡中的斑點,與治療傷寒或雜病引起的斑點有所不同。傷寒引起的斑點,應該使用寒涼藥物治療;而痘瘡中的斑點,使用寒涼藥物會導致血液凝結,痘瘡無法正常發出。雜病引起的斑點,有時會使用溫補藥物。然而,痘瘡中的斑點,若使用補藥,反而會使血外溢,斑點更加嚴重。這個方子使用酒紅花、當歸、赤芍藥,目的是為了活絡斑點中的血液;使用前胡、白芷、陳皮、荊芥,目的是為了疏通身體內外的氣;而胡荽子、甘草節、酒鬱金,都是為了疏散體內的滯氣。
這個方子的藥物,可以調和營氣、衛氣,不屬於寒性或熱性,確實掌握了治療痘瘡斑點的道理。醫家說:斑點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在發病初期沒有徹底清熱解毒。如果能在發病初期就清熱解毒,又怎麼會產生斑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