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五 (1)
卷五 (1)
1. 瓜蒂散搐鼻法
苦瓜蒂,赤小豆(等分)
濕熱淫於巔頂之上,頭目偏痛者,令病人噙水一口,以此藥一字,吹入痛邊鼻中,泄出黃水即減。
苦能湧泄,故用瓜蒂。燥能勝濕,故用赤豆。實者瀉之,故行搐法,乃直搗巢穴之兵也。凡云一字者,二分半也,取一文四字之義。
白話文:
瓜蒂散搐鼻法:用等量的苦瓜蒂和赤小豆製成藥粉。若因濕熱侵犯頭頂而導致頭部和眼睛一側疼痛,讓病人含一口水,取少許藥粉(約二分半,取「一字」之義,古時一文錢約為四分)吹入疼痛的那側鼻孔中,排出黃色鼻涕後,疼痛就會減輕。
苦瓜蒂能引導體內濕熱排出,所以使用它;赤小豆能乾燥去濕,所以也使用它。此法是針對實證(體內有過多濕熱)而採用的瀉法,如同直接攻打病灶的策略。
2. 出血法
唐高宗苦風眩頭重,目不能視,疾甚,召秦鳴鶴、張文中診之。鳴鶴曰:風毒上攻,若刺頭出少血,即愈矣。天后自簾中怒曰:此可斬也。天子頭上,豈是試出血處耶!上曰:醫之議病,理不加罪,且吾頭重悶,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鳴鶴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上曰:吾目明矣。
言未畢,後自簾中頂禮拜謝之曰:此天賜我師也。躬負繒寶,以遺鳴鶴。昆謂諸痛為實,理宜瀉之,《內經》言出血者屢矣,必以血變而止。今南人惡於針石,每畏出血,北人猶然行之。經曰:惡於針石者,不足與言至巧。故醫之巧者,必兼針石。嗚呼!丹溪之賢,不知針石,今世人群然以醫之大成稱之,此子禽之賢子貢也。
使翁作於九原,則一言以為不知,必於斯人而示之矣。
白話文:
出血法
唐高宗患了頭痛頭暈、眼睛看不清的重病,病情嚴重,於是召來秦鳴鶴和張文中診治。鳴鶴說:這是風毒入侵頭部造成的,如果在頭上放血,就會痊癒。武則天從簾子後面生氣地說:這樣可以殺頭了!皇上的頭上,怎麼能隨便試著放血呢!唐高宗說:醫生根據病情治療,道理上不應治罪,況且我的頭又沉又悶,實在難以忍受,放血未必不好。於是命令放血。鳴鶴在百會穴和腦戶穴放血。唐高宗說:我的眼睛明亮了!
話還沒說完,武則天從簾子後面出來叩頭謝恩說:這是上天賜給我的良醫啊!親自送上許多珍貴的禮物給秦鳴鶴。許多疼痛都是實症,理應瀉血,《內經》中記載放血的例子很多,必定要用放血的方法來治療血液病變才能止住。現在南方人很害怕針灸放血,北方人卻仍然在施行。經書上說:害怕針灸放血的人,不足以談論精湛的醫術。所以醫術精湛的人,一定會兼用針灸放血。唉!朱丹溪雖然醫術高明,卻不懂針灸放血,現在世人卻把他奉為醫學大師,這就像子禽比不上子貢一樣。
即使朱丹溪到了九泉之下,也會因為不懂針灸放血而感到羞愧,這就用這個案例證明了。
3. 腹痛門第五十六
敘曰:腹中者,中氣之所居也。一有疾痛,則壞中氣,百骸十二官胡然受氣而榮養乎?故考名方十一首,以治腹痛。
白話文:
腹部是中氣居住的地方。一旦腹部疼痛,就會損傷中氣,那麼全身的骨骼和臟腑器官怎麼還能順利地得到氣血的滋養呢?因此,這裡考訂了十一首名方來治療腹痛。
4. 二姜丸
乾薑(炮),良薑(等分)
腹痛脈遲者,此方主之。
腹痛之由有數種,今曰脈遲,則知寒矣,故用乾薑、良薑之辛熱者以主之。辛可以破滯,熱可以散寒,不滯不寒,痛斯失矣。
白話文:
二姜丸
肚子痛且脈搏遲緩的人,可以用這個方子。
肚子痛的原因有很多種,但現在脈搏遲緩,就知道是寒症,所以用辛熱的乾薑和良薑來治療。辛味可以破除阻塞,熱性可以散寒,沒有阻塞也沒有寒邪,疼痛自然就會消失了。
5. 丁香止痛散
丁香,小茴香,良薑,炒甘草
此亦治寒氣腹痛之方也。
寒氣入經,澀而稽遲,故令腹痛。經曰:得炅則痛立止。炅,熱也,故用丁香、茴香、良薑之辛熱者以主之。而復佐以甘草者,和中氣於痛損之餘也。
白話文:
丁香止痛散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寒氣引起腹痛的。
寒氣入侵經脈,會造成經脈收縮不通,因此導致腹痛。經書上說:「遇到溫熱就會立刻止痛。」溫熱指的就是熱性,所以這個方子用辛熱的丁香、小茴香、良薑來治療。而再加入甘草,則是為了在止痛的同時,調和調理受損的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