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二百味花草膏

羯羊膽出其中,再填入好蜜拌勻,蒸之候乾,入缽細研為膏。

福州人病目,兩瞼赤濕流淚,或痛或癢,晝不能視物,夜不可近燈,兀兀癡坐。其友趙謙子春語之曰:是為爛緣血風眼也,我有一藥,正治此疾,名曰二百味花草膏。病者驚曰:用藥品如是,世上方書所未有,豈易遽辦?君直相戲耳!趙曰:我適間有藥,當以與君。攜一錢匕,堅凝成膏,使以匙抄少許入口,一日淚止,二日腫消,三日痛定,豁然而愈。

乃往謁趙致謝,且叩其名物。趙笑以前方授之曰:以蜜採百花,羊食百草,故隱其名以眩人耳。昆謂內熱則瞼赤,肝熱則出泣,微熱則癢,熱盛則痛,或痛或癢,皆火之故也。氣熱則神濁昏冒,故令晝不能視物;陽勝者善惡火,故令不可以近燈光,此經所謂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也。羯羊膽,苦物也,足以勝熱;蜜,潤物也,足以濟火。

然曰入口,不曰入眼,則固服食之劑耳。用之者,使頻頻噙之,藥力相繼為良。

白話文:

二百味花草膏

羯羊膽加入蜂蜜拌勻,蒸乾後研磨成膏。

福州一位病人眼睛患病,眼瞼紅腫潮濕流淚,時而疼痛時而發癢,白天看不清東西,晚上不能靠近燈光,只能呆坐着。他的朋友趙謙子告訴他:「這是爛緣血風眼,我有一種藥正好能治,叫做二百味花草膏。」病人驚訝地說:「這種藥材,世上醫書從未記載過,怎麼可能輕易取得?你一定是在開玩笑!」趙謙子說:「我恰好有這種藥,給你。」他用小勺舀出一點膏藥,病人服下後,一天淚止,兩天腫消,三天疼痛消失,病就好了。

病人於是去拜訪趙謙子致謝,並詢問藥方名稱。趙謙子笑着把藥方告訴了他:用蜂蜜採集百花釀製,羊吃了百草,所以隱瞞藥材名稱迷惑世人。他說眼瞼發紅是因為內熱,流淚是因為肝熱,微癢是因為輕微發熱,劇痛是因為火熱過盛,疼痛或發癢都是由於火熱引起。氣熱則神志不清昏沉,所以白天看不清東西;陽氣過盛的人容易感受火邪,所以不能靠近燈光,這正如經書上說的「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羯羊膽性苦,能清熱;蜂蜜能滋潤,能緩解火熱。

藥方說「入口」,而不是「入眼」,所以是內服藥。服用時,要經常含在口中,才能使藥力持續發揮療效。

2. 明目六事方

損讀書,減思慮,專內觀,簡外事,旦起晚,夜早眠。

晉·範寧常苦目痛,就張湛求方。湛書此六事,仍尾之曰:上方宋陽子少得其術,以授魯東門伯,次授左丘明,遂世世相傳,以及卜子夏、晉·左太衝,凡此諸賢,並有目疾,得此方之用。熬以神火,下以氣篩,蘊於胸中,七日然後納諸方寸,修之一時,近可數其目睫,遠可察夫簾垂,長服不已,洞見牆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許學士評之曰:審如是而行之,非可謂之嘲謔,真明目之奇方也。

白話文:

[明目六事方]

少用眼讀書,減少思慮,專心內省,簡化外務,早起晚睡,早睡早起。

晉朝的範寧長期受眼痛困擾,向張湛求方。張湛寫下這六件事,並在後面補充說:此方源自宋陽子,傳給魯東門伯,再傳給左丘明,世代相傳,直到卜子夏、晉朝的左太衝,這些賢人都曾有眼疾,都用過這個方法。用神火煎熬藥物,用氣力過濾,將藥力蘊藏於胸中,七日後再服用。持續一段時間後,近處可以數清睫毛,遠處可以看清簾子的垂墜。長期服用,就能看清牆壁以外的事物。這不僅能明目,還能延年益壽。

許學士評論說:如果確實這樣去做,這可不是玩笑話,的確是明目的奇方。

3. 目疾者,戒沐頭,宜濯足

昆謂此二句者,先醫之格言也。太極之道,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沐頭則上動矣,必生陽而損目,況夫濕氣難乾,乘風而梳拂不已,則風濕襲於首而並於目,甚者至於喪明,此沐頭之宜戒也。然何以宜濯足也?足太陽之經,根於足之小趾端,上貫於睛明;足少陽之經,根於足大趾歧骨間,上貫於瞳子窌;足陽明之經,根於足中指內間,上貫於承泣。《易》曰:水流濕,火就燥。

若能以溫水濯其兩足,則頭目間之熱邪,亦能引之而下,況夫溫濯之餘,腠理疏泄,又足以瀉經中之邪,是亦去病之一助也,故曰宜濯足。

白話文:

這句話是古代醫家的經驗之談。天地之道,動則產生陽氣,靜則產生陰氣。洗頭會使頭部活動,產生陽氣而損傷眼睛,尤其濕氣不易乾燥,如果洗頭後又梳頭讓頭髮吹風,風濕就會侵襲頭部,進而影響眼睛,嚴重者甚至會失明,所以要避免洗頭。

那麼為什麼要洗腳呢?足太陽經、足少陽經、足陽明經都與眼睛經絡相連,經絡起始於腳趾,向上通達眼睛。 《易經》說:「水往低處流,火往高處燒。」用溫水洗腳,可以將頭部和眼睛的熱邪引導向下,而且溫水洗腳後,毛孔舒張,也能排出經絡中的邪氣,有助於治療疾病,所以建議洗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