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三 (8)
卷三 (8)
1. 升陽益胃湯
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白朮,茯苓,黃耆,人參,半夏,甘草,陳皮,黃連,澤瀉白芍藥
七曰:大怒恐懼傷志。志傷則恍惚不樂,宜此方主之。
怒則氣上,恐則氣下,一怒一恐,拂於膻中,則志意不得舒暢,故曰傷志。志者,腎之所主,而暢於膻中。膻中者,兩乳之間,心君之分也。心者,神明之所出,故令恍惚;膻中者,喜樂之所出,故令不樂。下者舉之,郁者達之,故用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升舉之品。氣乖於中,脾胃受病,故用參、耆、苓、朮、橘、半、甘、芍調胃之品。
方內有澤瀉,則陷下之邪可泄。方內有黃連,則膻中之逆可平。
磁石(火內煅紅,入醋淬七次,為末入藥)
古人於腎虛腰疼方中每用磁石,時方多不用之。然磁石性能引鐵,則用之者,亦是假其引肺金之氣入腎,使其子母相生爾。水得金而清,則相火不攻自去矣。嗚呼!醫之神妙,在於幽微,此言可與知者道也。
白話文:
升陽益胃湯
七天內若大怒或恐懼,傷及心志,導致精神恍惚、鬱鬱寡歡,可用此方治療。
憤怒會使氣往上衝,恐懼則使氣往下沉,一怒一恐,都會影響到胸部膻中穴,導致心志不得舒暢,所以說傷及心志。心志是腎所主管,而舒暢則體現在膻中穴。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是心臟的分支。心臟主宰神明,所以傷及心志會讓人精神恍惚;膻中穴主宰喜樂,所以會讓人鬱鬱寡歡。因此,需將下沉之氣舉起,疏通鬱結之氣,所以使用羌活、獨活、防風、柴胡等升提之藥。由於氣機紊亂,脾胃也受影響,所以使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陳皮、半夏、甘草、白芍等調理脾胃的藥物。
方中加入澤瀉,可以排出下陷的邪氣;加入黃連,可以平息膻中逆亂之氣。
另加磁石(將磁石放在火中煅燒至紅,再用醋淬火七次,研成粉末入藥)。
古人治療腎虛腰痛的方劑中常使用磁石,但現代處方多已不用。然而,磁石具有吸鐵的特性,使用磁石是利用其將肺金之氣引導至腎臟,使肺腎相生。水得金則清,則相火自然熄滅。唉!醫學的奧妙之處,就在於這些細微之處,這些話只能和懂得的人說。
2. 六味地黃丸
熟地黃(八兩),山茱萸肉,山藥(各四兩),白茯苓(去皮),牡丹皮,澤瀉(各三兩)
腎虛不能制火者,此方主之。
腎非獨水也,命門之火併焉。腎不虛,則水足以制火,虛則火無所制,而熱證生矣。名之曰陰虛火動。河間氏所謂腎虛則熱是也。今人足心熱,陰股熱,腰脊痛,率是此證。老人得之為順,少年得之為逆,乃咳血之漸也。熟地黃、山茱萸味厚者也。經曰:味厚為陰中之陰,故能滋少陰,補腎水。
澤瀉味甘鹹寒,甘從濕化,咸從水化,寒從陰化,故能入水臟而瀉水中之火。丹皮氣寒味苦辛,寒能勝熱,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故能益少陰,平虛熱。山藥、茯苓,味甘者也,甘從土化,土能防水,故用之以制水臟之邪,且益脾胃而培萬物之母也。互考見咳嗽門。
白話文:
六味地黃丸
地黃八錢,山茱萸、山藥各四錢,白茯苓(去皮)、牡丹皮、澤瀉各三錢。
這個方子主要用於腎臟虛弱,無法抑制內火的人。
腎臟不單單只是負責水的代謝,也掌管著人體的先天之火(命門之火)。腎臟不虛弱,水就能夠抑制火,但腎虛的話,火就失去控制,於是就會出現各種熱症,這叫做陰虛火旺。河間先生也說過,腎虛就會導致身體發熱。現在很多人腳底心發熱、陰部發熱、腰背疼痛,大多都是這個症狀。老年人出現這種症狀算是正常的,但年輕人出現就屬於反常,可能是咳血的徵兆。地黃、山茱萸味道厚重,經書上說:「味道厚重是陰中之陰」,所以它們可以滋養腎陰、補充腎水。
澤瀉味道甘鹹寒,甘味能化濕,鹹味能化水,寒味能化陰,所以它能進入水臟(指腎臟)排除水中的火。牡丹皮性寒味苦辛,寒能制熱,苦能入血,辛能生水,所以它能滋養腎陰,平息虛熱。山藥、茯苓味道甘甜,甘味能化土,土能制水,所以用它們來控制水臟的邪氣,而且還能益脾胃,滋養萬物之母(脾胃)。詳細內容可以參考咳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