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2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6)

1. 水漬法

疊青布數重,新水漬之,稍捩去水,搭於患人胸上,須臾蒸熱,又以別浸冷布易之,頻換新水;熱稍退,可進陽毒藥。

白話文:

將青布疊成數層,用新水浸濕,稍微擰去水,搭在患者的胸前,不久就會發熱,再用另外浸過冷水的布替換,頻頻更換新水。熱度稍退,就可以進服解熱毒的藥物。

陽毒漸深,脈洪大,內外結熱,舌卷焦黑,鼻如煙煤者,此法行之。

白話文:

陽毒逐漸加重,脈象洪大,內外都有發熱現象,舌頭捲曲發黑,鼻子像煙薰黑一樣,使用此方法治療。

陽毒者,三陽熱證之毒也。由表入里,故曰漸深;洪大皆陽脈,表邪未去,裡熱又甚,故曰內外皆熱,此由失汗之所致也;舌卷者,熱燥華池而筋縮急也;舌焦而黑,鼻如煙煤,此火極而兼水化,亢龍有悔之象也。行此法者,水可以滅火,寒可以卻熱,外可以安內。經曰:行水漬之,和其中外,可使畢已。此之謂也。

白話文:

陽毒是指三陽熱證所產生的毒邪。由體表侵入體內,所以說漸漸加重;三陽脈均屬陽經,邪氣在體表未散盡,裡熱又十分嚴重,所以說裡外都有熱氣,這是因為沒有發汗所致;舌頭捲曲,是熱氣使華池津液乾涸,肌肉筋絡攣縮所致;舌頭焦黑,鼻腔內有如煙煤樣的汙垢,這是火氣極盛,同時合併水液乾涸,亢盛的陽氣反受損害的象徵。採用這種治療方法,水可以滅火,寒涼可以消除熱氣,體外可以安定體內。經典上說:用湧泉甘水滋潤補益,協調體內外情況,可以使疾病很快痊癒。這就是所說的道理。

2. 灸少陰法

少陰,即太谿穴也,在兩足內踝後跟骨上動脈陷中。灸七壯。

少陰吐利,手足不冷,反發熱,脈不至者,此法行之。

白話文:

少陰,也就是太谿穴,位於兩腳內腳踝後跟骨上有個動脈凹陷處。灸七次。

少陰嘔吐腹瀉,手腳不冷,反而發燒,脈搏微弱的人,可適用此方法。

少陰,腎也。寒中少陰,陰寒格陽上逆,故吐;少陰主二便,病寒故利;陰在內,拒陽於外,故手足不冷而反發熱;脈不至者,陰盛於內而脈沉陷也。太谿,腎之俞也,干焉而灸之,所以引外格之陽,使之歸原,如《易》所謂不遠之復也。

白話文:

少陰,是指腎。寒症侵襲少陰,陰寒阻礙陽氣上升,所以會嘔吐。少陰主掌大小便,寒症侵襲所以會腹瀉。陰氣在內,把陽氣拒於外,所以手腳不冷反而發燒。脈搏微弱,是因為陰氣旺盛,脈搏沉陷。太谿穴是腎的腧穴,針刺或灸它,可以引導外在阻滯的陽氣,使之歸還本源,就像《易經》所說的「不遠而復」。

3. 接汗法

薑、蔥各半斤,煎湯一斛,傾大盆中,用小板一塊,橫加盆上,令患人坐臥其上蒸之,外以席被圍定,露其口鼻,外可進發汗藥。

白話文:

生薑、蔥各半斤,煎湯一桶,倒在大盆中,用一塊小木板橫放在盆子上,讓病人坐在木板上,並用棉被將病人和盆子蓋住,只露出口鼻,以便服用發汗藥。

朔方嚴寒之地,腠理閉密,汗不易泄,故行此法。

蓋薑、蔥能通腠理,作湯以蒸之,則表疏而汗易泄,乃外合之兵也。

白話文:

在朔方嚴寒之地,人的皮膚腠理緻密,汗液不易排出,所以採用這種方法。

因為薑和蔥能疏通腠理,用它們熬湯蒸煮,就能使皮膚疏鬆,汗液容易排出,是一種用於外用調理的方法。

4. 撲粉

龍骨牡蠣糯米(各等分,為末)

白話文:

龍骨、牡蠣、糯米(各等分,磨成細末)

服發汗藥,出汗過多者,以此粉撲之。

汗多有亡陽之戒,故用龍骨、牡蠣之澀以固脫;入粳米者,取其黏膩雲爾,乃衛外之兵也!

白話文:

大量出汗有失去陽氣的風險,因此使用龍骨、牡蠣收斂固攝以防止脫陽;加入粳米是取其黏稠性質,作為保護外衛的輔助措施。

5. 刺期門

期門,穴名,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是穴。乳小者,以一指為率。陷中有動脈,刺之令病人吸五吸,停針良久出針。

白話文:

期門穴是婦人乳頭向下端,乳房最下緣的穴位。乳房小的,以一指為度。在這個陷中動脈處針刺,讓病人吸五次氣,針停留很久後纔出針。

婦人熱入血室,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刺主之。

白話文:

婦人熱氣進入血室(子宮),脅肋下脹滿阻塞,就像結胸一樣,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這種情況應以針灸為主。

婦人傷寒發熱,月事適來,血室空虛,邪熱乘虛而入,名曰熱入血室。血室,衝脈也。脅下滿如結胸狀者,衝脈貫肝膈,至胸中而散,故所過皆病也;譫語者,邪熱內盛而神明亂也。期門,肝之募穴,刺之出血,乃隨其實而瀉之,兵之迎奪者也。

白話文:

一位婦女感染了傷寒,發燒,月經恰好來了,血室空虛,邪熱趁虛而入,這種情況稱為熱入血室。血室,就是衝脈。脅骨下的部位飽滿,像患了胸膜炎一樣,這是因為衝脈貫穿肝臟和橫膈膜,到胸中就分散開來,所以它經過的地方都會發病;說胡話,是邪熱在體內充斥,神志昏亂的緣故。期門穴,是肝臟的募穴,針刺它放出帶血的膿液,就是隨症狀出現的具體情況而瀉出它,這是即刻奪取敵人的旗幟啊。

6. 大羌活湯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蒼朮白朮黃連黃芩細辛川芎甘草(各三錢),生地黃(一兩),知母(三錢)

白話文:

羌活、獨活、防己、防風、蒼朮、白朮、黃連、黃芩、細辛、川芎、甘草(各 15 公克),生地黃(60 公克),知母(15 公克)

傷寒兩感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寒熱兩感者,此方主治之。

兩感者,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謂有太陽證之頭疼、身熱、脊強,而又有少陰證之口乾、煩滿而渴也;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謂有陽明證之身熱、譫語,而又有太陰證之腹滿、不欲食也;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謂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而又有厥陰證之囊縮、厥逆也。

白話文:

兩感是指兩種病症同時發生的情況。第一種情況是太陽病與少陰病同時發病,症狀包括太陽病的頭痛、發熱、背部僵硬,以及少陰病的口乾、煩躁、口渴;第二種情況是陽明病與太陰病同時發病,症狀包括陽明病的身體發熱、胡言亂語,以及太陰病的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第三種情況是少陽病與厥陰病同時發病,症狀包括少陽病的耳鳴、胸脇疼痛,以及厥陰病的陰囊收縮、嘔吐、呃逆。

凡此兩感之證,欲汗之則有里,欲下之則有表,表裡不能一治,故《內經》、仲景皆稱必死而無活法。易老意曰:證雖有表裡之殊,而無陰陽之異,傳經者皆為陽邪,一於升陽散熱、滋養陰臟,則感之淺者尚或可平矣。經曰:氣薄則發泄,故用羌活、獨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之氣薄者,以升發其傳經之邪;又曰:寒勝熱,故用黃連、黃芩、防己、生地、知母之寒苦者,以培養其受傷之陰。以升散諸藥而臣以寒涼,則升者不峻;以寒涼諸藥而君以升散,則寒者不滯。

白話文:

凡是那些表裡相合的證候,想要讓其出汗,那麼就會有內熱的症狀;想要讓其下泄,那麼就會有外感症狀。表證和裡證不能同時治療,所以《內經》、《傷寒雜病論》都說,這種情況必然死亡,沒有可以治癒的方法。易老認為:證候雖然有表裡之分,但是沒有陰陽之別。傳經的病邪都是陽邪,統一用升陽散熱、滋養陰臟的方法來治療,那麼感受病邪較輕的病人,或許還可以好轉。經典上說:氣薄的話就能夠發散,所以使用羌活、獨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之類氣薄的藥物,來發散傳經的病邪。經典上又說:寒冷勝過酷熱,所以使用黃連、黃芩、防己、生地、知母之類寒冷苦澀的藥物,來調養受到傷害的陰臟。用升散的藥物為主,再用寒冷涼爽的藥物做輔助,那麼升散的藥物就不會太過猛烈;用寒冷涼爽的藥物為主,再用升散的藥物做輔助,那麼寒冷的藥物就不會停滯。

白朮、甘草,脾家藥也,用之者,所以益其脾胃而建中營之幟爾。嗚呼!於不可治之中,而求為可治之策,大羌活者,其萬死一生之兵乎!

白話文:

白朮和甘草是健脾益胃的藥物,使用它們的作用就是增強脾胃功能,建立中氣的旗幟。唉!遇到不可治癒的疾病,而想辦法使它變成可治癒的疾病,大羌活就像挽救萬死一生之人的藥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