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一 (20)
卷一 (20)
1.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炮),黃連(炮),黃芩(炮),人參(去蘆,各三兩)
傷寒誤吐下,寒氣內格,食入口即吐者,此方主之。
不當吐下而吐下之,故曰誤吐下。如用梔子、瓜蒂之類以吐,又用承氣之類以下,其性皆寒,誤用之,則損中氣。中氣既虛且寒,便惡穀氣,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猶未下咽之謂也。用乾薑之辛熱,所以散寒;用人參之甘溫,所以補虛;復用芩、連之寒苦者,所以假之從寒而通格也。經曰:有假其氣,則無禁也,正此之謂。自非深得經旨,故能通其變耶?
白話文: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炮製過的乾薑、黃連、黃芩、去蘆的人參,各三兩。
治療因錯誤使用吐瀉方法導致的傷寒,寒邪內阻,吃東西馬上就吐的症狀。
因為不該吐瀉卻使用了吐瀉的方法,所以稱為「誤吐下」。例如,用梔子、瓜蒂等藥物催吐,又用承氣湯等藥物瀉下,這些藥性都寒涼,誤用後會損傷中氣。中氣虛弱又寒冷,就會產生厭惡食物的現象,所以吃東西馬上就吐。這裡說的「入口即吐」,是指食物還沒咽下去就吐出來。方中用乾薑的辛熱之性來散寒;用人參的甘溫之性來補虛;再用黃芩、黃連的寒苦之性,是為了藉助它們的寒性來疏通寒邪的阻滯。經書上說:「如果借助它的氣,就沒有禁忌」,這正是這個道理。如果不是深入了解經方要旨,怎能通曉其變化呢?
2. 當歸四逆湯
當歸(去土),桂枝,芍藥(炒,各三兩),細辛(去土),甘草(炙),通草(各二兩),大棗(廿五枚)
論曰: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滑,陽脈也。故其厥為陽厥,乃火極盛,如乾之上九,亢龍有悔之象也,故用白虎。白虎考見前。若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則非白虎所宜矣。手足厥寒,則陽氣外虛,不溫四末;脈細欲絕,則陰血內弱,脈行不利。陽氣外虛,故用桂枝、細辛以溫其表;陰血內弱,故用當歸、芍藥以調其里;通草通其陰陽;大棗、甘草和其營衛。
是證也,自表入里,雖曰傳至厥陰,始終只是陽證,與寒邪直中三陰不同,故不用吳萸、薑、附輩,而用桂枝湯加當歸、細辛、通草爾。明者自得之。
白話文:
當歸四逆湯
傷寒病人脈象滑數,且出現厥逆現象(手腳冰冷),是因為體內有熱邪,應該服用白虎湯;但如果手腳厥冷,脈象細弱將要斷絕,就應該服用當歸四逆湯。
脈象滑數是陽脈的表現,所以這種厥逆是陽氣盛極反衰的現象,就像乾卦的上九爻「亢龍有悔」一樣,因此要用白虎湯來治療(白虎湯的用法前面已經講過)。但如果手腳冰冷,脈象細弱將要斷絕,就不是白虎湯所能應用的範圍了。手腳冰冷表示陽氣不足,無法溫煦四肢末端;脈象細弱將要斷絕,表示陰血不足,血液運行不暢。因為陽氣不足,所以用桂枝、細辛溫煦體表;因為陰血不足,所以用當歸、芍藥調養內臟;用通草疏通陰陽;用大棗、甘草調和營衛之氣。
這種病症,是從體表深入到裡面的,雖然說傳到了厥陰經,但始終是陽證,和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不同,所以不用吳茱萸、生薑、附子等溫陽藥物,而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當歸、細辛、通草。聰明的人自然就能理解了。
3.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去土),芍藥(炒),桂枝(各三兩),細辛(去土),甘草(炙),通草(各二兩),大棗(廿五枚),吳茱萸(三錢,泡),生薑(六錢)
論曰:若其人內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此承上文言,雖有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證候,若其人內有久寒,則加吳茱萸、生薑以散久寒而行陽氣。曰久寒者,陳久之寒,非時下直中之寒也明矣。
白話文: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方劑組成:當歸(去土)、芍藥(炒)、桂枝(各三兩)、細辛(去土)、甘草(炙)、通草(各二兩)、大棗(二十五枚)、吳茱萸(三錢,泡)、生薑(六錢)。
功效主治:如果病人體內有久寒,就用這個方子治療。
說明:承接上文,雖然有手腳冰冷、脈搏細弱將死的症狀,但如果病人體內有長期存在的寒邪,就要加入吳茱萸和生薑,來散去久寒,使陽氣運行。這裡說的「久寒」,是指長期積存的寒邪,不是一時受寒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