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考

實火可瀉,宜用芩、連、梔、柏;虛火可補,宜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所謂溫能除大熱也。或者誤用芩、連、梔、柏以治虛火,則火益熾。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則亡陰,陰亡則不足以濟火,故令火益熾。

白話文:

實火可以瀉,宜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虛火可以補,宜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所謂溫能除大熱。有人誤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治療虛火,結果虛火更旺。這是甚麼原因呢?因為這四味藥都是具有降氣的功效,如果降得太多就會傷陰,陰氣不足就無法制約火氣,所以虛火更旺。

2. 天雄附子川烏硫黃考

諸證無火者,宜於四件斟酌之。

白話文:

諸症沒有火熱症狀的患者,治療時宜從四方面斟酌考慮。

壯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無,所謂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故凡諸證寒涼太過,幾於無陽者,宜審擇而用之。昔人以附子一物為太陽丹,以天雄、附子、川烏為三建湯,以硫黃為金液丹,皆所以養其真陽,壯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氣耳。

明變之士,幸教我哉。

白話文:

壯火當然不可過於旺盛,但完全沒有火也不行,所謂天上的火不夠就無法生長萬物,人體的火不夠也就無法生存。所以凡是寒涼太過,幾乎沒有陽氣的人,都要小心選擇並使用藥物。以前的人將附子視為太陽丹,將天雄、附子、川烏視為三建湯,將硫黃視為金液丹,都是為了滋養體內的真陽,壯大體內的真火,保持體內的生命力。

明辨事物的賢者,請賜教於我。

3. 斑疹門第九

敘曰:無熱不斑,無濕不疹,此二言者,斑疹之大觀也。其致疾之由,則有風、寒、暑、濕之殊;辨證之法,則有表、里、虛、實之異。此在人之自悟,非可以紙上盡也。

白話文:

敘述說:沒有發熱就不會起斑點,沒有濕氣就不會起疹子,這兩句話是斑疹的主要概況。造成這種疾病的病因,則有風、寒、暑、濕的不同;辨證的方法,則有表、裡、虛、實的不同。這些都需要人自己去領悟,不是在紙上就能完全說清楚的。

4.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大黃,芒硝,白芍藥,連翹,薄荷,麻黃,石膏,桔梗,黃芩,白朮,梔子,荊芥,滑石,甘草

失下發斑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防風:具有發散風寒、解表透疹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流涕、發熱等症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跌打損傷、頭痛等症狀。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血虛引起的月經不調、痛經、貧血、手腳麻木等症狀。

大黃: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熱結便祕、腹脹、腹痛、痢疾等症狀。

芒硝: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便祕、腹脹、腹痛、痢疾等症狀。

白芍藥:具有養陰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月經不調、痛經、腹痛、頭痛、失眠等症狀。

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感冒、發燒、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

薄荷:具有清熱解暑、疏風散熱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感冒、發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感冒、發燒、咳嗽、氣喘等症狀。

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

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狀。

黃芩: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熱痢、泄瀉、黃疸等症狀。

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健脾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脾虛引起的腹瀉、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熱病、黃疸、痢疾、血熱妄行等症狀。

荊芥: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感冒、發燒、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滑石:具有清熱解暑、利尿通淋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暑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常與其他中藥配伍治療脾胃虛弱、氣短乏力、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凡患有浮發紅斑者,用此方治療。

失下者,腸胃燥實,當下而失於下也。失下則熱無所泄而結於胃,胃主肌肉,故肌肉之間見紅斑也。紅者,火之色,熱之熾也。方中有大黃、芒硝、甘草,乃傷寒門調胃承氣湯也,所以瀉腸胃之實熱;加連翹、梔子、黃芩、薄荷,乃火門之涼膈散也,所以散胸膈之熱邪。全方除芒硝、大黃,各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

本方名曰通聖散,極言其用之妙也。正考見中風門。

白話文:

「失下」是指腸胃燥熱,大便不通,導致下焦瘀滯。熱邪不能宣洩,積聚於胃,胃主肌肉,所以肌肉之間會出現紅斑。紅色是火的顏色,說明熱氣很盛。「失下」症狀包括舌苔發紅、口乾口苦、便祕、小便短赤等。

方劑中含有大黃、芒硝、甘草,取自傷寒門調胃承氣湯,用於瀉下腸胃的實熱;另外還添加了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取自火門涼膈散,用於散去胸膈的熱邪。

全方除了芒硝、大黃,各自分別稱為雙解散;解表藥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清熱瀉火藥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另外還有當歸、芍藥用於和血;桔梗、白朮、甘草用於調氣。

營衛和調,表裡暢達,所以稱為「雙解」。

此方名為「通聖散」,極力讚揚其使用上的妙用。詳見中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