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考

實火可瀉,宜用芩、連、梔、柏;虛火可補,宜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所謂溫能除大熱也。或者誤用芩、連、梔、柏以治虛火,則火益熾。何以然哉?四件皆降下之品,降多則亡陰,陰亡則不足以濟火,故令火益熾。

白話文:

實證的熱症可以瀉火,應該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虛證的熱症則需要補益,應該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這就是所謂的溫和方法可以消除大熱。如果錯誤地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來治療虛火,反而會讓火更旺盛。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四味藥都是下降的藥物,下降過度就會耗損陰氣,陰氣不足就無法滋養陰液以制約火邪,所以反而會讓火更旺盛。

2. 天雄附子川烏硫黃考

諸證無火者,宜於四件斟酌之。

壯火固不可有,少火亦不可無,所謂天非此火不足以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足以有生。故凡諸證寒涼太過,幾於無陽者,宜審擇而用之。昔人以附子一物為太陽丹,以天雄、附子、川烏為三建湯,以硫黃為金液丹,皆所以養其真陽,壯其真火,而存此身之生氣耳。

明變之士,幸教我哉。

白話文:

各種症狀沒有內火的情況下,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斟酌使用這四種藥材。

雖然旺盛的火氣不可取,但一點火氣也不能沒有。就像天上的火如果不夠,就不能孕育萬物;人體如果不具備這種火氣,就不能生存。所以,凡是症狀過於寒涼,幾乎沒有陽氣的人,就應該謹慎地選擇並使用這些藥材。古人用附子單獨作為「太陽丹」,用天雄、附子、川烏組成「三建湯」,用硫黃製成「金液丹」,都是為了滋養人體的真陽之氣,增強人體的真火,以維持生命活力。

希望精通藥理的專家能指點迷津。

3. 斑疹門第九

敘曰:無熱不斑,無濕不疹,此二言者,斑疹之大觀也。其致疾之由,則有風、寒、暑、濕之殊;辨證之法,則有表、里、虛、實之異。此在人之自悟,非可以紙上盡也。

白話文:

斑疹的成因,總離不開熱和濕。沒有熱,就不會出現斑;沒有濕,就不會出現疹。這是理解斑疹的根本。至於致病的原因,則有風、寒、暑、濕等不同的因素;辨證的方法,則有表證、里證、虛證、實證等不同情況。這些都需要個人去體會領悟,不是紙上談兵就能說清楚的。

4. 防風通聖散

防風,川芎,當歸,大黃,芒硝,白芍藥,連翹,薄荷,麻黃,石膏,桔梗,黃芩,白朮,梔子,荊芥,滑石,甘草

失下發斑者,此方主之。

失下者,腸胃燥實,當下而失於下也。失下則熱無所泄而結於胃,胃主肌肉,故肌肉之間見紅斑也。紅者,火之色,熱之熾也。方中有大黃、芒硝、甘草,乃傷寒門調胃承氣湯也,所以瀉腸胃之實熱;加連翹、梔子、黃芩、薄荷,乃火門之涼膈散也,所以散胸膈之熱邪。全方除芒硝、大黃,各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

本方名曰通聖散,極言其用之妙也。正考見中風門。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這方藥主要用於治療下痢伴有發紅疹子的症狀。

下痢是指腸胃燥熱積滯,應該排出卻排不出去。排不出去,體內的熱就無處發洩,聚集在胃部。因為胃主肌肉,所以肌肉間就會出現紅疹。紅色是火的顏色,表示體內熱盛。方劑中大黃、芒硝、甘草,是傷寒論中調胃承氣湯的組成部分,用來瀉除腸胃的實熱;加入連翹、梔子、黃芩、薄荷,是火門的涼膈散的組成部分,用來散發胸膈的熱邪。整個方劑除了芒硝、大黃之外,都是成對的解表藥和解裡藥;解表藥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裡藥有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還有當歸、芍藥來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來調氣。使營氣和衛氣都調和,表裡都通暢,所以稱為雙解。

此方名為「通聖散」,充分說明它療效神奇。其藥方可參照《傷寒論》中風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