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一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5)

1. 文蛤散

文蛤(為末,方寸匕)

病在陽,反噀以水,熱攻於內,寒更益堅,欲飲水而不渴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病在陽,乾嘔清水,熱症內攻,寒冷更會加劇,想喝水卻不口渴者,此方可用。

不當與水而與飲之,故曰反噀以水。熱雖攻於內,因水寒不散,故欲飲而不渴,此其有停水可知矣,故用文蛤之咸以潤下而破水。

白話文:

不應該口渴就要喝水,這樣叫做讓水反過來吞你。熱雖然攻於內部,因為水性寒冷而不能消散,所以想喝水但卻不口渴,由此可知有停滯的水。因此,用文蛤的鹹味來潤腸通便而破水。

2. 五苓散

茯苓,豬苓,白朮(各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桂(半兩)

傷寒小便不利而渴者,此方主之。

白話文:

茯苓、豬苓、白朮(各 3.6 公克),澤瀉(13 公克),桂枝(2.5 公克)。

治療傷寒時小便不利、口渴者的方劑。

水道為熱所秘,故令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則不能運化津液,故令渴;水無當於五味,故用淡以治水。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雖有或潤或燥之殊,然其為淡則一也,故均足以利水。桂枝辛熱,辛熱則能化氣。經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此用桂之意也。

白話文:

*水道因熱而阻塞,因此小便無法順利排出;小便無法順利排出,就無法運作津液,因此會感到口渴;水不屬於五行中的味道,因此用平淡的味道來治療水。茯苓、豬苓、澤瀉、白朮,雖然有的滋潤、有的乾燥,但它們都是平淡的,因此都可以利水。桂枝辛熱,辛熱可以化氣。經典中說: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藏在此處,如果氣能運化,就能排出體外。這就是使用桂枝的用意。

桂有化氣之功,故並稱曰五苓。濁陰既出下竅,則清陽自出上竅,又熱隨溺而泄,則渴不治可以自除。雖然,小便不利亦有因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致者,不可強以五苓散利之,強利之則重亡津液,益虧其陰,故曰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白話文:

肉桂有化解濁陰的功效,所以和豬苓、澤瀉、茯苓、桂枝一起稱為五苓散。濁陰既從下竅排出,則清陽自然從上竅排出,而熱又隨著小便而洩出,那麼口渴的症狀便不治自除。即使如此,小便不利也有因汗、下之後內裡津液虧虛而引起的,不可勉強用五苓散利尿,勉強利尿則會更傷津液,更虧損陰分,所以說大下之後再發汗,小便不利的,是因津液虧虛所致,不要治療它,等津液充足了自然會痊癒。

師又曰:太陽隨經之邪,直達膀胱,小便不利,其人如狂者,此太陽之邪不傳他經,自入其腑也。五苓散主之,亦是使陽邪由溺而泄耳。互考見霍亂門。

白話文:

老師又說:太陽經的邪氣,直接到達膀胱,小便不利,人就像瘋了一樣,這是太陽經的邪氣沒有傳播到其他經絡,而是自己進入腑臟。五苓散可以治療,也是讓陽邪從小便中排出。可以參考霍亂這一章節。

3. 豬苓湯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各三錢),阿膠(蚌粉炒,一錢)

白話文:

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各三錢),阿膠(蚌粉炒,一錢)。

傷寒少陰下利而主此方者,分其小便而下利自止也。傷寒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而主此方者,導其陽邪由溺而泄,則津液運化,而渴自愈也。又曰:豬苓質枯,輕清之象也,能滲上焦之濕;茯苓味甘,中宮之性也,能滲中焦之濕,澤瀉味鹹,潤下之性也,能滲下焦之濕;滑石性寒,清肅之令也,能滲濕中之熱;四物皆滲利,則又有下多亡陰之懼,故用阿膠佐之,以存津液於決瀆爾。

白話文:

傷寒少陰下利而主用此方,是因其能利小便,下利自然停止。傷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而主用此方,是因其能引導陽邪由小便排出,則津液運行通暢,口渴自然會痊癒。又說:豬苓質地枯燥,有輕清之性,能滲出上焦的濕氣;茯苓味甘,有中宮之性,能滲出中焦的濕氣;澤瀉味鹹,有潤下之性,能滲出下焦的濕氣;滑石性寒,有清肅之令,能滲出濕氣中的熱氣。四味藥物都有滲利之效,但又擔心下利太多會陰虛,所以用阿膠來輔助,以在決瀆(膀胱)儲存津液。

4. 茵陳蒿湯

茵陳蒿(半兩),梔子(四枚,炒),大黃(三錢,酒浸)

傷寒,頭汗出,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此方主之。

白話文:

茵陳蒿(30公克),梔子(12公克,炒過),大黃(9公克,用酒浸泡過)

傷寒,頭上出汗,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身體一定會發黃,此方用於治療此病。

頭汗出者,只是頭有汗,躋頸而還皆無汗也。內有實熱,故渴飲水漿,升降不交,故小便不利;濕熱鬱於中而不得越,故必發黃。經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故用茵陳;苦入心而寒勝熱,故用梔子;推除邪熱,必假將軍,故用大黃。又曰:茵陳、梔子能導濕熱由小便而出,故用之。

白話文:

頭汗出:是指只有頭部出汗,到達頸部就沒有汗了。

內有實熱:是指體內有實際的熱邪。

故渴飲水漿:因此感到口渴,想喝水或其他液體。

升降不交:是指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運行不暢。

故小便不利:因此小便不利,排尿困難。

濕熱鬱於中而不得越:是指濕熱之邪鬱積在體內而不能疏通。

故必發黃:因此必定會出現黃疸。

經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經典上說,大熱之氣可以用寒涼之藥來治療。

故用茵陳:因此使用茵陳。

苦入心而寒勝熱:苦味藥物入心,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

故用梔子:因此使用梔子。

推除邪熱,必假將軍:要想祛除邪熱,必須藉助將軍。

故用大黃:因此使用大黃。

又曰:茵陳、梔子能導濕熱由小便而出:經典上又說,茵陳和梔子能引導濕熱之邪從小便排出。

故用之:因此使用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