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考》~ 卷三 (1)
卷三 (1)
1. 大黃䗪蟲丸
大黃(十兩,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乾漆(炒),桃仁(各一兩),芍藥(四兩),杏仁(去皮尖),虻蟲(去翅足,炒),蠐螬(炒,各一升),䗪蟲(半升,炒),水蛭(百枚,炙黃),乾地黃(半兩)
共為末,蜜丸小豆大。日三服,每五丸。
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不移,口不惡食,小便自利,大便黃色,面黃肌錯者,血證諦也,此丸與之。
腹脹有形塊,按之而痛移者,氣與火也,今痛不移,則屬有形矣。然食與血皆有形,食而腹脹則惡食,今不惡食,則知其為血矣。小便自利者,血病而氣不病也。大便黑色者,病屬於陰也。面黃肌錯者,血病則不能榮養其容,濡澤其膚,故令萎黃甲錯耳。大黃,攻下之品也,引以乾漆、虻蟲、蠐螬、水蛭、䗪蟲、桃仁之輩,則入血而攻血。
芍藥、地黃,生新血於去瘀之際。杏仁、甘草,致新氣於逐敗之餘。而黃芩之苦,又所以厚腸堅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
白話文:
大黃䗪蟲丸
配方:大黃(蒸過,10兩)、黃芩(2兩)、甘草(3兩)、乾漆(炒過)、桃仁(各1兩)、芍藥(4兩)、杏仁(去皮尖)、虻蟲(去翅足,炒過)、蠐螬(炒過,各1升)、䗪蟲(炒過,半升)、水蛭(炙黃,100枚)、乾地黃(半兩)。
製法: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
用法:每日服用三次,每次五丸。
適用症狀:腹部脹滿,摸得到腫塊,按壓疼痛且疼痛部位不移動,食慾正常,小便通暢,大便呈黃色,面色萎黃、皮膚粗糙者,屬於血瘀證,可服用此丸。
藥理分析:腹部脹滿有腫塊,按壓疼痛且疼痛部位不移動,說明是實證,而非氣滯或火熱導致的疼痛遊走。雖然飲食和血液都會形成腫塊,但飲食引起的腹部脹滿會伴隨食慾不振,而此症食慾正常,因此可判斷為血瘀。小便通暢說明氣機運行正常。大便黃色,而非黑色,說明病情不屬於陰虛。面色萎黃、皮膚粗糙,是因為血瘀導致血液無法滋養皮膚。大黃具有攻下作用,搭配乾漆、虻蟲、蠐螬、水蛭、䗪蟲、桃仁等藥物,可以入血攻破血瘀。芍藥、地黃則可以促進新生血液的生成,杏仁、甘草則可以調理氣血,而黃芩的苦味則可以保護腸胃,避免攻下藥物損傷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