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醫方考》~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龍膽瀉肝湯

柴胡(一錢),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五分),黃芩(七分),五味子(七粒)

肝氣熱,色青爪枯口苦,筋膜乾而攣急者,名曰筋痿,宜此方主之。

肝者,東方木也。色青者,肝病而色自見也。肝主筋,爪者筋之餘,肝熱故令爪枯也。口苦者,膽為肝之腑,咽為之使,膽熱則汁上溢於咽,故令口苦也。肝主筋膜,筋膜乾則燥而攣,攣急則手足不用,故曰筋痿。是方也,黃芩、黃連、山梔、膽草,皆足以瀉肝火。君之以柴胡,則能條達乎肝膽矣。

木盛而兼燥金之化,故令攣急。天麥門冬、知母、五味,味厚而潤者也,故足以養筋而潤燥。若生甘草、人參者,所以養乎陽氣也。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是故用之。互考見火門。

白話文:

龍膽瀉肝湯

方劑組成:柴胡1錢,人參、知母、麥門冬、天門冬、草龍膽、山梔子、生甘草、黃連各5分,黃芩7分,五味子7粒。

此方主治肝火旺盛,症狀表現為面色青綠、指甲乾燥枯萎、口苦、筋膜乾燥攣縮,導致手足活動不便的筋痿病症。

肝臟屬木,東方之色為青,面色青綠是肝臟病變的表現。肝臟主宰筋脈,指甲是筋脈的延伸,肝火旺盛導致指甲乾燥枯萎。口苦是因為膽是肝的附屬臟器,膽火上炎,苦味膽汁逆流至咽喉,因此出現口苦。肝臟主司筋膜,筋膜乾燥則會攣縮,攣縮則手足活動困難,形成筋痿。本方中黃芩、黃連、山梔子、龍膽草都能清瀉肝火。柴胡能疏通肝膽氣機。

筋痿的產生是因為肝氣過盛,又夾雜著燥熱,導致筋膜攣縮。麥門冬、天門冬、知母、五味子味甘而滋潤,能滋養筋脈,潤燥止渴。生甘草和人參則能益氣養陽。經書記載,陽氣充足則能滋養精神,溫和則能滋養筋脈,所以加入此二味藥。 (詳細內容可參考火門穴相關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