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明代醫家龔廷賢所著的《濟世全書》,是一部在中醫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著作。此書歷經多次修訂增補,最終匯聚了作者畢生的醫學精華與實踐經驗,體現了他深厚的學養和廣闊的視野,並寄託了他「濟世」的宏大願望。全書共分十二卷,內容涵蓋內、外、婦、兒、針灸、雜症等中醫各科,構築了一個龐大而精細的醫學知識體系。

龔廷賢,字公望,號雲林子,江西金溪人。他少年時即懷有「愛物濟人」之志,早年從父親習醫,並在三年內盡得要領。其後,他勤奮不輟,深入研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本草經》等經典醫籍,旁及葛洪《肘後方》等歷代名家著作。他不僅固守傳統,更重視臨床實踐與創新,正如《雲林子傳》中所述,其著述「師心出者什九,與古參者什一」,顯示了其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的特色。

在學有所成之後,龔廷賢並未止步於鄉里,而是「挾策北遊燕、趙、梁、豫之間」,廣泛遊歷,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他的醫術高超,無論是常見病還是「奇異古怪之疾」,每每「隨試輒效」,聲名遠播。正如序言所讚譽的,他是當時的「國手」,「靈蛤所投,隨試輒效」。他不僅醫術精湛,醫德亦極為高尚,不慕名利,「不名名,不利利」,樂善好施,甚至將魯王賞賜的千金用於賑災而非自用,其胸懷氣度有「古君子風」。這種將醫學視為積累陰德、利濟蒼生的工具,而非僅僅謀生手段的態度,貫穿於他的一生及著書立說的動機之中。

在《濟世全書》問世之前,龔廷賢已有多部醫學著作流傳於世,包括《古今醫鑑》、《萬病回春》、《種杏仙方》、《雲林神彀》、《魯府禁方》、《壽世保元》等。這些書廣受歡迎,對其醫學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濟世全書》的寫作動機,按其《自序》所言,一方面是將其先前六部著作中的精華部分進行匯總和完善,將「六海遺珠」擇其「簡切精當」,去蕪存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編纂一部內容更為豐富、體例更為嚴謹、更便於讀者學習和查找的醫書。他特別提到,《壽世保元》雖然內容豐富,但因其書「不啻數萬言,其值不下二三金」,價格昂貴,令貧困者難以購得,無法滿足他「人人愜」的濟世願望。因此,《濟世全書》的誕生,便是他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力求使醫學知識能夠更廣泛地流傳,真正達到「濟世」目的的努力。

本書的內容結構清晰,分為內、外、婦、兒、針灸、雜症六大部分,這種分類方式基本涵蓋了臨床醫學的主要範疇。每一部分通常先從基礎理論入手,如辨證方法、病因病機,再詳述各類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書中不僅收錄了大量的方藥,也詳細闡述了針灸療法的運用。這種體例使得讀者能夠系統地學習某一專科的知識,也便於臨床時按病種進行查找。

在基礎理論方面,《濟世全書》深入闡述了中醫學的基本原理,如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並特別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書中對脈診的論述尤為精細,如卷一《乾集》中的《宋許學士傷寒脈法》及《總論歌》,不僅介紹了常見脈象(如大、浮、數、動、滑等)的特徵及主病,更引述了不同醫家(如《內經》、丹溪、仲景、《脈訣》)對同一脈象的不同理解或描述,並結合自身經驗進行辨析和闡釋。例如,關於「動脈」,龔廷賢指出了張仲景和《脈訣》說法的差異,並從傷寒與雜病脈象兼見與單見的角度進行解釋,這種比較和辨析體現了作者對經典的深入研究和獨立思考。

在臨床知識方面,本書針對各科常見病及疑難雜症,提供了詳細的診斷要點、病機分析和治療方案。這些內容是龔廷賢數十年臨床經驗的總結,許多方劑是他自己或其父在實踐中驗證有效的。書中對疾病的描述具體而生動,治療方法多樣,既有內服方藥,也有外治法和針灸療法,展現了其全面的臨床技能。

《濟世全書》的一大特色是收錄了大量的醫案,既有龔廷賢本人的診療實例,也包括其他醫家的驗案。醫案是中醫臨床思維過程的具體體現,通過閱讀醫案,讀者可以學習醫家如何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分析,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這些醫案的加入,極大地增強了本書的臨床指導價值和實用性。龔廷賢在《自序》中自比「庖丁之牛,飛衛之蝨」,意謂其醫術已臻爐火純青、得心應手之境,這些醫案正是其高超醫術的例證。

《濟世全書》的影響極為深遠。明清時期,它是許多醫家學習的重要參考書籍。清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對其評價極高,在《醫學源流論》中譽其為「明代醫書之冠」,並在學術討論中將其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並列參考,足以見其地位。其內容的豐富性、體例的嚴謹性以及強大的臨床實用性,使得它能夠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求,無論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醫家,都能從中獲益。書中對理論的闡釋、對臨床的指導以及對醫案的記錄,都為後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

總之,《濟世全書》不僅是一部集龔廷賢醫學思想和實踐經驗大成的著作,更是明代醫學發展的一個縮影。它繼承了中醫經典的精髓,又融入了作者個人的創新和積累,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將複雜的醫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並通過大量的臨床實例加以驗證和說明,使得中醫學更易於學習和應用。龔廷賢編寫此書的初衷是「濟世」,希望通過廣泛傳播醫學知識來幫助更多的人擺脫病痛,實現「裨舉世有病而無病」的理想。從其書的廣泛流傳和深遠影響來看,《濟世全書》確實成功地實現了這一願望,至今仍是研究明代中醫及學習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的重要參考文獻。


自序

雲林子傳 (1)

雲林子傳 (2)

乾集 卷一 (1)

乾集 卷一 (2)

乾集 卷一 (3)

乾集 卷一 (4)

乾集 卷一 (5)

乾集 卷一 (6)

乾集 卷一 (7)

乾集 卷一 (8)

乾集 卷一 (9)

乾集 卷一 (10)

乾集 卷一 (11)

乾集 卷一 (12)

乾集 卷一 (13)

乾集 卷一 (14)

乾集 卷一 (15)

乾集 卷一 (16)

乾集 卷一 (17)

乾集 卷一 (18)

乾集 卷一 (19)

乾集 卷一 (20)

乾集 卷一 (21)

乾集 卷一 (22)

乾集 卷一 (23)

乾集 卷一 (24)

乾集 卷一 (25)

乾集 卷一 (26)

乾集 卷一 (27)

坎集 卷二 (1)

坎集 卷二 (2)

坎集 卷二 (3)

坎集 卷二 (4)

坎集 卷二 (5)

坎集 卷二 (6)

坎集 卷二 (7)

坎集 卷二 (8)

坎集 卷二 (9)

坎集 卷二 (10)

坎集 卷二 (11)

坎集 卷二 (12)

坎集 卷二 (13)

坎集 卷二 (14)

坎集 卷二 (15)

坎集 卷二 (16)

坎集 卷二 (17)

坎集 卷二 (18)

坎集 卷二 (19)

坎集 卷二 (20)

坎集 卷二 (21)

坎集 卷二 (22)

坎集 卷二 (23)

坎集 卷二 (24)

坎集 卷二 (25)

坎集 卷二 (26)

坎集 卷二 (27)

坎集 卷二 (28)

坎集 卷二 (29)

坎集 卷二 (30)

坎集 卷二 (31)

坎集 卷二 (32)

坎集 卷二 (33)

坎集 卷二 (34)

坎集 卷二 (35)

坎集 卷二 (36)

坎集 卷二 (37)

坎集 卷二 (38)

艮集 卷三 (1)

艮集 卷三 (2)

艮集 卷三 (3)

艮集 卷三 (4)

艮集 卷三 (5)

艮集 卷三 (6)

艮集 卷三 (7)

艮集 卷三 (8)

艮集 卷三 (9)

艮集 卷三 (10)

艮集 卷三 (11)

艮集 卷三 (12)

艮集 卷三 (13)

艮集 卷三 (14)

艮集 卷三 (15)

艮集 卷三 (16)

艮集 卷三 (17)

艮集 卷三 (18)

艮集 卷三 (19)

艮集 卷三 (20)

艮集 卷三 (21)

艮集 卷三 (22)

艮集 卷三 (23)

艮集 卷三 (24)

艮集 卷三 (25)

艮集 卷三 (26)

艮集 卷三 (27)

艮集 卷三 (28)

艮集 卷三 (29)

艮集 卷三 (30)

艮集 卷三 (31)

艮集 卷三 (32)

艮集 卷三 (33)

艮集 卷三 (34)

艮集 卷三 (35)

艮集 卷三 (36)

震集 卷四 (1)

震集 卷四 (2)

震集 卷四 (3)

震集 卷四 (4)

震集 卷四 (5)

震集 卷四 (6)

震集 卷四 (7)

震集 卷四 (8)

震集 卷四 (9)

震集 卷四 (10)

震集 卷四 (11)

震集 卷四 (12)

震集 卷四 (13)

震集 卷四 (14)

震集 卷四 (15)

震集 卷四 (16)

震集 卷四 (17)

震集 卷四 (18)

震集 卷四 (19)

震集 卷四 (20)

震集 卷四 (21)

震集 卷四 (22)

震集 卷四 (23)

震集 卷四 (24)

震集 卷四 (25)

震集 卷四 (26)

震集 卷四 (27)

震集 卷四 (28)

震集 卷四 (29)

震集 卷四 (30)

震集 卷四 (31)

震集 卷四 (32)

震集 卷四 (33)

巽集 卷五 (1)

巽集 卷五 (2)

巽集 卷五 (3)

巽集 卷五 (4)

巽集 卷五 (5)

巽集 卷五 (6)

巽集 卷五 (7)

巽集 卷五 (8)

巽集 卷五 (9)

巽集 卷五 (10)

巽集 卷五 (11)

巽集 卷五 (12)

巽集 卷五 (13)

巽集 卷五 (14)

巽集 卷五 (15)

巽集 卷五 (16)

巽集 卷五 (17)

巽集 卷五 (18)

巽集 卷五 (19)

巽集 卷五 (20)

巽集 卷五 (21)

巽集 卷五 (22)

巽集 卷五 (23)

巽集 卷五 (24)

巽集 卷五 (25)

巽集 卷五 (26)

巽集 卷五 (27)

巽集 卷五 (28)

巽集 卷五 (29)

巽集 卷五 (30)

巽集 卷五 (31)

巽集 卷五 (32)

巽集 卷五 (33)

巽集 卷五 (34)

巽集 卷五 (35)

巽集 卷五 (36)

巽集 卷五 (37)

離集 卷六 (1)

離集 卷六 (2)

離集 卷六 (3)

離集 卷六 (4)

離集 卷六 (5)

離集 卷六 (6)

離集 卷六 (7)

離集 卷六 (8)

離集 卷六 (9)

離集 卷六 (10)

離集 卷六 (11)

離集 卷六 (12)

離集 卷六 (13)

離集 卷六 (14)

離集 卷六 (15)

離集 卷六 (16)

離集 卷六 (17)

離集 卷六 (18)

離集 卷六 (19)

離集 卷六 (20)

離集 卷六 (21)

離集 卷六 (22)

離集 卷六 (23)

離集 卷六 (24)

離集 卷六 (25)

離集 卷六 (26)

離集 卷六 (27)

離集 卷六 (28)

離集 卷六 (29)

離集 卷六 (30)

離集 卷六 (31)

離集 卷六 (32)

離集 卷六 (33)

離集 卷六 (34)

離集 卷六 (35)

離集 卷六 (36)

離集 卷六 (37)

離集 卷六 (38)

離集 卷六 (39)

離集 卷六 (40)

坤集 卷七 (1)

坤集 卷七 (2)

坤集 卷七 (3)

坤集 卷七 (4)

坤集 卷七 (5)

坤集 卷七 (6)

坤集 卷七 (7)

坤集 卷七 (8)

坤集 卷七 (9)

坤集 卷七 (10)

坤集 卷七 (11)

坤集 卷七 (12)

坤集 卷七 (13)

坤集 卷七 (14)

坤集 卷七 (15)

坤集 卷七 (16)

兌集 卷八 (1)

兌集 卷八 (2)

兌集 卷八 (3)

兌集 卷八 (4)

兌集 卷八 (5)

兌集 卷八 (6)

兌集 卷八 (7)

兌集 卷八 (8)

兌集 卷八 (9)

兌集 卷八 (10)

兌集 卷八 (11)

兌集 卷八 (12)

兌集 卷八 (13)

兌集 卷八 (14)

兌集 卷八 (15)

兌集 卷八 (16)

兌集 卷八 (17)

兌集 卷八 (18)

兌集 卷八 (19)

兌集 卷八 (20)

兌集 卷八 (21)

兌集 卷八 (22)

兌集 卷八 (23)

兌集 卷八 (24)

兌集 卷八 (25)

兌集 卷八 (26)

兌集 卷八 (27)

兌集 卷八 (28)

兌集 卷八 (29)

兌集 卷八 (30)

兌集 卷八 (31)

兌集 卷八 (32)

兌集 卷八 (33)

兌集 卷八 (34)

兌集 卷八 (35)

兌集 卷八 (36)

兌集 卷八 (37)

兌集 卷八 (38)

附海內名公贈龔氏橋梓詩 (1)

附海內名公贈龔氏橋梓詩 (2)

附海內名公贈龔氏橋梓詩 (3)

賀雲林龔君榮授魯府恩賜醫林狀元序

贈雲林龔君榮歷諸名公旌揚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