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艮集 卷三 (9)
艮集 卷三 (9)
1. 消渴
脈宜洪大,忌微小。
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之狀。三消皆禁用半夏。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
上消者,四物湯加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天花粉,入生藕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四物湯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水。
白話文:
脈宜洪大,忌微小。
脈象應該洪大有力,忌諱細小微弱。
上消者,肺也。多飲水而少食,小便如常。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赤黃。下消者,腎也。小便濁淋如膏之狀。三消皆禁用半夏。
上消屬於肺的問題,患者常喝水卻少吃東西,小便量正常。中消屬於胃的問題,患者常吃東西但小便顏色赤黃。下消屬於腎的問題,患者小便濁白,像膏狀。三消患者都禁用半夏。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
丹溪先生說:三消患者大多屬於血虛,無法產生津液,都適合用四物湯作為主要治療方法。
上消者,四物湯加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天花粉,入生藕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
上消患者,在四物湯的基础上,加入人參、麥門冬、五味子、天花粉,再加入新鮮藕汁、人乳,如果是飲酒的人,則加入生葛根汁。
中消者,四物湯加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以降胃水。
中消患者,在四物湯的基础上,加入知母、石膏、滑石、寒水石,用以清熱降胃火。
下消者,四物湯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間與繅絲湯為上策。
繅絲湯,治三消渴如神。
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無時飲之殊效。
三才膏,治三消渴。
黃連、天花粉二味為末,藕汁、人乳、生地黃汁,佐以蜜、薑汁為膏,和二末留舌上,徐徐以白湯少許送下。能食者加石膏。
天花散,治消渴如神。
白話文:
下消患者,可用四物湯加入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滋養腎水,最好搭配繅絲湯一起服用。繅絲湯治療三消渴效果極佳。如果沒有繅絲湯,可以用蠶繭殼絲綿煎湯代替,經常飲用效果顯著。三才膏也能治療三消渴,將黃連、天花粉研磨成粉末,加入藕汁、人乳、生地黃汁,再佐以蜂蜜、薑汁,製成膏狀,將藥粉放在舌頭上慢慢用少量白開水送服,能吃的人可以加石膏。天花散治療消渴效果神妙。
天花粉(一兩),生地黃(一兩),麥門冬(去心,五錢),五味子(五錢),乾葛(五錢),甘草(五錢)
上銼一兩,糯米一撮,水煎頻服。
加減八味丸,治常人平日口乾作渴。因飲酒,食炙煿、補藥,房勞。凡若此類過多,故有此症,後必有癰疽發也。宜先服此以絕其源,及癰疽愈後服此有益。
懷生地黃(酒浸蒸,曬乾,二兩),山藥(一兩),白茯苓(去皮,八錢),山茱萸(酒蒸去核曬乾,一兩),澤瀉(酒浸,飯上蒸過曬乾,八錢),五味子(一兩半),肉桂(五錢),牡丹皮(八錢)
白話文:
【天花粉(一兩),生地黃(一兩),麥門冬(去心,五錢),五味子(五錢),乾葛(五錢),甘草(五錢)】
以上藥物混合一兩,加上一撮糯米,用清水煎煮,頻繁服用。
【加減八味丸】,治療常人的日常口乾舌燥。由於飲酒、食用炙煿食品、補藥以及房事勞累等原因導致。如果這種情況過於頻繁,就會出現口乾舌燥的症狀,長期下去可能會引起癰疽。應當先服用這方藥物來阻斷病因,等到癰疽痊癒後繼續服用,效果更佳。
【懷生地黃(酒浸蒸,曬乾,二兩),山藥(一兩),白茯苓(去皮,八錢),山茱萸(酒蒸去核曬乾,一兩),澤瀉(酒浸,飯上蒸過曬乾,八錢),五味子(一兩半),肉桂(五錢),牡丹皮(八錢)】
使用懷生地黃(經過酒浸泡蒸煮,晾乾,共二兩),山藥(一兩),白茯苓(去除外皮,共八錢),山茱萸(經過酒浸泡蒸煮去掉核,晾乾,共一兩),澤瀉(經過酒浸泡,在飯上蒸煮後晾乾,共八錢),五味子(共一兩半),肉桂(五錢),牡丹皮(共八錢)這些材料來製成藥方。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時溫酒或淡鹽湯下。
參耆五味湯,治腎水枯竭不能運上消渴,恐生癰疽。
黃耆,人參,粉草(炙),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上銼水煎,入硃砂少許,不拘時服。
黃耆六一湯,治消渴,飲水大多,致生癰疽。
黃耆(蜜炙黃,六兩),甘草(一兩)
棗一枚水煎,無時溫服。
生地黃膏,治消渴通用。
白話文: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五更時溫酒或淡鹽湯下。
這是指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大小如梧桐籽般的丸狀,每次服用約五六十顆,最好在五更時分,用溫熱的酒或淡鹽水來吞服。
參耆五味湯,治腎水枯竭不能運上消渴,恐生癰疽。
黃耆,人參,粉草(炙),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將這些藥材混合,用水煎煮,加入少量的硃砂,不論何時都可以服用,這湯方能治療腎水不足導致的口渴,以及可能出現的癰疽。
黃耆六一湯,治消渴,飲水大多,致生癰疽。
使用黃耆(先用蜜煎至金黃色,用量六兩),甘草(用量一兩)。
將這些藥材加水煎煮,無需特定時間,溫熱後即可服用,這湯方能治療飲水量多引起的口渴,並防止可能出現的癰疽。
生地黃膏,治消渴通用。
使用生地黃熬製成膏狀,可以普遍治療口渴的症狀。
生地黃(束如常碗大,一把),人參(五錢),白茯苓(去皮,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五味子(五錢)
上將地黃洗切研細,以新水一碗調開,用蜜煎至半,次入下藥末拌和,磁器密收,匙挑服。
有人消渴引飲無度,或令食韭苗或炒或作羹,無入鹽,日服三五兩,其渴遂止。
玉壺丸,治消渴引飲無度。
人參、天花粉等分為末,煉蜜為丸,梧子大,每三十丸,麥門冬湯下。
有人病渴,用渴藥累年不愈,用加減八味丸而愈。其疾本以腎水枯竭不能制火,心火上炎是以生渴,此藥降火為最,降心火生腎水。
白話文:
準備生地黃一碗,人參五錢,白茯苓一兩(去皮),麥門冬一兩(去心),五味子五錢。將生地黃洗淨切碎研磨成細粉,用一碗清水調開,加入蜂蜜煎煮至一半,再加入其他藥粉混合,裝入磁器密封保存,用匙取服。
有人因消渴症口渴不止,可以食用韭苗,炒食或做成羹湯,不放鹽,每日服用三到五兩,口渴症狀就會減輕。
玉壺丸可以用於治療消渴症引發的口渴不止。將人參、天花粉等分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丸藥,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麥門冬湯送服。
有人患有口渴症,服用治療口渴的藥物多年未愈,後來服用加減八味丸而痊癒。其病根在於腎水枯竭,無法抑制心火,心火上炎導致口渴,此藥降火效果最佳,能降心火滋腎水。
凡消渴之人,當防患癰疽。所怕者,一飲酒,二房勞,鹹食及面俱宜忌也。
黃連豬肚丸,清心止渴,治中消。
黃連(五兩),麥門冬(去心),知母(去毛),瓜蔞仁(去殼,各四兩)
上為末,入雄豬肚內縫之熟蒸,乘熱於石臼內搗爛,如干,加煉蜜丸,如梧子大,每百丸,食後米湯下。
玄兔丹,治三消渴神藥。
菟絲子(酒浸軟,乘濕研,焙乾取末,十兩),白茯苓(去皮,三兩),蓮肉(三兩),遼五味子(七兩,酒浸另研),山藥(六兩)
白話文:
對於有口渴症狀的人,應該警惕糖尿病的可能性。要避免的危險因素包括飲酒、房事過度、食用鹵味食物以及麵食。
「黃連豬肚丸」具有清心解渴的效果,適用於中消症狀。
成分:黃連(五兩)、麥門冬(去心)四兩、知母(去毛)四兩、瓜蔦仁(去殼)四兩
做法:將上述材料磨成粉末,放入雄豬的肚子裏縫合,煮熟後趁熱在石臼裡搗碎,若太乾可以加入煉製的蜂蜜調和,做成大小如梧桐籽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粒,飯後用米湯送服。
「玄兔丹」是治療三種消渴症的神奇藥物。
成分:菟絲子(酒浸泡軟後,保持濕潤研磨,然後烘乾取粉末,十兩)、白茯苓(去皮,三兩)、蓮子(三兩)、遼五味子(七兩,酒浸泡後單獨研磨)、山藥(六兩)
以上配方皆為古方,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上為末,酒煮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用天花粉,五味子煎湯下。腳膝無力,木瓜湯下。
白話文:
把上面的粉末和酒一起做成藥丸,像梧桐籽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五十粒,用水泡著天花粉、五味子煎來吃。如果腳和膝蓋沒有力量,可以用木瓜湯來送服。
2. 濁證
夫白濁者,因思慮過度,嗜欲不節,遂使水火不交,精元失所。由是為赤白濁之患,赤濁者,心虛有熱,多因思慮而得之;白濁者,腎虛有寒,過於嗜欲而得之;旋腳澄下,凝如膏糊是也。用中和之藥治之,使水火既濟,脾土自堅,其流必清矣。
清心蓮子飲(主方),治心中發熱,煩躁思慮,憂愁抑鬱,小便白濁或有沙膜,夜夢走泄,遺瀝沙痛,便赤如膏,或酒色過度,上盛下虛,心火炎上,肺金受克,故口乾燥,漸成消渴,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婦人帶下赤白,五心煩熱。此藥溫平,清心養神。
黃耆(蜜炒,二錢),赤茯苓(去皮,二錢),人參(二錢半),石蓮肉(去心,二錢半),麥門冬(去心),黃芩,地骨皮,車前子(各一錢五分),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白濁症是由於思慮過度、慾望失控,導致水火失調,精氣失衡。這種病症會導致赤白濁現象,其中赤濁是心虛有熱,通常由思慮過度引起;白濁則是腎虛有寒,過度放縱慾望所致;腳部旋轉後滴下的液體凝固成膏狀,就是這類病症的特徵。治療時,需使用調和陰陽的藥物,使其水火相濟,脾胃強健,那麼排出的液體就會清澈。
「清心蓮子飲」(主方)主要用於治療心中發熱、煩躁、思慮、憂鬱,小便白濁或有沙膜,夜晚夢到洩漏,遺尿疼痛,大便紅色如膏,或是酒色過度導致的上盛下虛,心火旺盛,肺部受損,因此口乾舌燥,逐漸引發消渴症,四肢疲倦,男性尿路感染,女性白帶異常,五心煩熱。這種藥物溫和平和,能清心安神。
配方如下:
- 黃耆(蜜炒,二錢)
- 赤茯苓(去皮,二錢)
- 人參(二錢半)
- 石蓮肉(去心,二錢半)
- 麥門冬(去心)
- 黃芩
- 地骨皮
- 車前子(各一錢五分)
- 甘草(炙,一錢)
上銼一劑,燈心五根,生薑三片,水煎服。上盛下虛加酒炒黃柏、知母;熱加柴胡、薄荷各一錢半。
《內經》論便濁之症,因脾胃之濕熱下流,滲入膀胱,故使便尿赤白渾濁不清也。宜燥中宮之濕,用升麻、柴胡提氣,使大便潤而小便長,不宜純用寒涼傷血之藥。
主方
陳皮(八分),半夏(八分,姜炒),茯苓(一錢),蒼朮(七分,米泔浸),黃柏(七分,酒炒),柴胡(七分),升麻(三分),白朮(五分,去蘆炒),神麯(五分,炒),牡蠣(煅,三分),梔子仁(一錢),蛤粉(三分),滑石(一錢),甘草(三分)
白話文:
先煎一劑藥,加入燈心草五根、生薑三片,水煎服用。如果上焦盛而下焦虛弱,則需用酒炒黃柏、知母;如果發熱,則需加入柴胡、薄荷各一錢半。
《內經》中論述便濁的病症,認為是脾胃濕熱下流,滲入膀胱,導致大便和小便混濁不清。治療應以燥濕中焦為主,用升麻、柴胡提氣,使大便通暢,小便清長,不宜使用寒涼傷血的藥物。
主要的藥方包括:陳皮八分、半夏八分(用薑炒)、茯苓一錢、蒼朮七分(米泔浸泡)、黃柏七分(酒炒)、柴胡七分、升麻三分、白朮五分(去蘆根炒)、神麴五分(炒)、牡蠣三分(煅)、梔子仁一錢、蛤粉三分、滑石一錢、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白果也枚,水煎空心服。渣再煎服。忌煎炒、辛辣之物。
水火分清飲,治赤白濁。
益智仁(五分),萆薢(五分),石菖蒲(五分),赤茯苓(七分),車前子(五分),豬苓(五分),澤瀉(五分),白朮(五分),陳皮(五分),枳殼(五分),麻黃(五分),甘草(三分)
白話文:
取藥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白果若干個,用水煎煮,空腹服用。藥渣再煎煮一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煎炒、辛辣的食物。這方藥叫做水火分清飲,主治赤白濁。藥材包括益智仁、萆薢、石菖蒲各五分,赤茯苓七分,車前子、豬苓、澤瀉、白朮、陳皮、枳殼、麻黃各五分,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半水半酒煎,空心溫服。久病去麻黃,易升麻。
治赤白濁症。
木通(去節,七錢),滑石(三錢),粉草(四錢),黃荊子(一勺)
上銼,水煎空心服。
治白濁淋瀝痛,因房欲不節或精未施泄而成,將成下疳者。綠豆不拘多少,擂井花水澄清,空心服。
洗法,用花椒三錢,蔥白七根,水煎,先熏後洗。
清濁鎖精丹,治白濁(大能化痰。)
白話文:
上銼一劑,半水半酒煎,空心溫服。久病去麻黃,易升麻。
治療赤白濁症。
木通(去掉節,七錢),滑石(三錢),粉草(四錢),黃荊子(一勺)
以上材料磨碎,用水煎煮後在空腹時溫熱服用。
治白濁淋瀝痛,因房事過度或精液未完全排出所導致,可能會演變成下疳。綠豆不限量,用井花水研磨澄清後,在空腹時服用。
洗法:使用花椒三錢,蔥白七根,加水煎煮,先燻蒸後洗浴。
清濁鎖精丹,治療白濁(強力化痰。)
枯白礬(二兩),滑石(二兩)
上為末,早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米飲空心下。
治白濁經年不愈,或時夢遺,形瘦,當作心虛治,用定志丸加黃柏酒炒,硃砂、蛤粉為衣。
白話文:
取白礬、滑石各二兩,研成細末,用早米糊製成丸藥,每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此方可治療長期白濁不愈,或時夢遺,形體消瘦的病症,因其病症屬於心虛,所以可用定志丸加入黃柏酒炒製,以硃砂、蛤粉為丸藥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