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22)
乾集 卷一 (22)
1. 瘟疫
發汗散,治四時寒疫。
蒼朮(四兩),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牙皂(四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一二沸,不拘時和渣溫服。
按上方,治四時寒疫流行,可合以救濟貧民。
治時疫熱病,狂言心躁,結胸垂死。(徐達齊。)
苦參五錢,銼散,水煎溫服,連進二三服,有汗無汗皆瘥。一以酒煎服亦可。
闢穢丹
乳香,蒼朮,細辛,甘松,川芎,降真香
上為末,烈火焚之辟邪。
白話文:
發汗散,可以用來治療一年四季因寒邪引起的瘟疫。
藥材包含:蒼朮(四兩)、麻黃(去除節疤,二兩)、炙甘草(二兩)、牙皂(四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煎煮一兩次沸騰,不拘時間,連藥渣一起溫服。
按照這個藥方,可以治療一年四季流行的寒疫,可以合用來救濟貧困的人民。
這個藥方也能治療時疫熱病,出現胡言亂語、心煩躁動、胸部結硬幾乎要死亡的狀況。(徐達齊的經驗方)
使用苦參五錢,切碎,用水煎煮後溫服,連續服用二至三次,無論有沒有出汗都能痊癒。也可以用酒煎煮後服用。
闢穢丹
藥材包含:乳香、蒼朮、細辛、甘松、川芎、降真香。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猛火焚燒,可以辟除邪氣。
2. 瘴氣
天下以東南地暖而西北地寒,咸謂東南有瘴氣。愚謂士大夫遊宦四方,謂水土不服則可,若兩廣山峻樹茂,水惡地濕,漚熱甲於天下,所以有瘴病時作仕宦初到及商賈住此方,多為濕熱所苦,宜常預服理脾卻瘴湯。遊宦四方,水土不服,常用此方,任兩廣尤宜多服。
蒼朮(米泔浸鹽水炒,八分),白朮(去油蘆炒,一錢),白茯神(去皮炒,一錢),陳皮(一錢),半夏(薑汁炒,一錢),黃連(薑汁炒,一錢),山梔仁(炒,一錢),前胡(七分),神麯(炒,八分),山楂肉(去核,一錢),甘草(五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不拘時一日一服,或間日一服,可免瘴病,何也?蒼、白朮去濕,二陳化痰,芩、連清熱化毒,楂、曲消食理脾,百病自去矣。更戒酒色,慎起居為宜。
養正祛邪丸,預製此丸,途中可服。
白朮(去油蘆炒,二兩),蒼朮(米泔水浸炒,一兩),枳實(麩炒,一兩),橘紅(一兩),山楂(去核,一兩),神麯(炒,一兩),黃連(薑汁炒,七錢),黃芩(酒炒,七錢),山梔仁(炒,五錢)
上為細末,淡薑湯煮米糊為丸;每百丸,白湯下。
以上二方乃闢瘴之劑,可服於未病之先。若既病之後,宜以後方並前瘟疫方對症選用。
不換金正氣散,治四時傷寒,瘟疫時氣及山嵐瘴氣,寒熱往來,霍亂吐瀉,下痢赤白,瘧疾寒熱,或出遠方不伏水土,並治之。
蒼朮(米泔浸炒),陳皮,厚朴(去皮姜炒),藿香,半夏(姜炒),甘草
上銼,薑、棗煎服。頭痛加川芎、白芷;感寒腹痛加乾薑、官桂;潮熱加柴胡、黃芩;嘔逆加丁香、砂仁;口燥心煩加柴胡、乾葛;氣塊加三稜、枳實、檳榔、小茴;冷瀉不止加木香、訶子、肉豆蔻;熱極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瘧疾加常山、檳榔、草果;腹脹加香附、枳殼、白豆蔻;痢疾加黃連、枳殼,去甘草;胸脅脹滿加枳實、砂仁、莪朮;咳嗽加桔梗、杏仁、五味子;兩足浮腫加木瓜、大腹皮、五加皮;喘急加麻黃、蘇子、桑白皮;濕加白朮、茯苓,名除濕湯;身體疼痛加麻黃、桂枝、赤芍;濕症聲啞加石菖蒲;寒症聲啞加桂。
加味柴胡湯,治挾嵐瘴、溪源蒸毒之氣,其狀血乘上焦,病欲來時令人迷茫,甚則發躁狂妄,亦有啞不能言者,皆由敗血瘀心,涎毒聚於脾經所致。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枳殼,大黃,甘草
上銼,薑、棗煎,空心服。啞瘴食後服。
白話文:
內容大意為:天下間,東南地區因氣候溫暖,西北則較寒冷,人們普遍認為東南一帶有瘴氣。我認為,對於遊宦四方的士大夫來說,稱為水土不服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兩廣地區山勢陡峭且植被茂密,水源惡劣且土地濕潤,在全球的炎熱與潮濕程度首屈一指,因此時常會出現瘴病。對於剛到此地的公務人員和在此地居住的商人來說,他們大多會受到濕熱的困擾,因此應該常備和服用一些調理脾胃、抵抗瘴氣的湯藥。
接下來詳細列出了「理脾卻瘴湯」和「養正祛邪丸」的藥材及製作方法,以及「不換金正氣散」和「加味柴胡湯」的藥材及使用情況。這些方子都是在尚未生病之前就能服用的預防瘴氣的藥方。如果已經生病,則應選擇適合症狀的藥方。其中提到,要避免過度飲酒和房事,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還特別提到,「不換金正氣散」能治療四季感冒、瘟疫、山嵐瘴氣等導致的寒熱交錯、霍亂吐瀉、赤白下痢、瘧疾等病症,也能應對前往異地因水土不服產生的問題。
而「加味柴胡湯」則能治療因瘴氣和溪源蒸毒導致的血瘀心臟,病發時讓人精神恍惚,甚至發狂,也可能會導致失語的病症,這些都由於血液循環受阻,毒素積聚在脾臟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