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艮集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艮集 卷三 (1)

1. 諸氣

《脈理玄要》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其或沉滑,氣兼痰飲。

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於其中,以成其神,形神俱備,乃為全人。故氣陽而血陰,灌溉周身而無一息之間斷也。血則隨氣而行載乎!血者也,有是氣必有是血,有是血必乘乎是氣,二者行則俱行,一息有間則病矣。今之人不知忿怒、驚恐、悲哀而損其身,憂愁思慮以傷其氣,故人之疾多從氣而生,致有中滿腹脹,積聚,喘急,五膈,五噎,皆由於氣。

分心氣飲(主方),治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臨食憂感,或事不隨意,使抑鬱之氣留滯不散,停於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噫氣吞酸,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口舌乾苦,飲食減少,日漸羸瘦,或大腸虛秘,或因病之後胸中虛痞,不思飲食,並皆治之。

白話文:

《脈理玄要》說:摸脈時如果脈象沉下去,就知道是氣虛,氣虛到極點就會潛伏起來,脈象澀弱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又沉又滑,就是氣虛兼有痰飲。

人體依靠天地陰陽之氣而生,依靠血肉而成長,依靠氣息流通而形成精神,形神俱備才算完整的人。因此氣屬陽,血屬陰,它們滋養全身,一刻不停地循環運行。血液隨著氣運行,就像氣的載體一樣。有氣必有血,有血必依靠氣,兩者一起運作才能健康,如果有一息的間斷就會生病。現代人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憤怒、恐懼、悲傷,損害了自己的身體,又經常憂愁思慮,傷了元氣。因此,人們的疾病大多源於氣虛,造成胸腹脹滿、積聚、喘不過氣、五膈(即膈肌疼痛)、五噎(即吞咽困難)等症狀,都是由於氣虛造成的。

_分心氣飲_這個方子,主要用來治療男女一切氣血不和的疾病。這些疾病大多是因為憂愁思慮、憤怒傷神,或者吃飯時情緒不佳,或者事情不順心,導致郁結之氣停留在胸膈之間,不能暢通,造成胸悶、脅肋脹滿、吞咽不暢、打嗝、反酸、噁心、頭昏眼花、四肢乏力、面色萎黃、口乾舌苦、食慾不振、日漸消瘦,或者大便秘結,或者因病後胸中空虛、不思飲食,等等,都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青皮(去穰炒,五錢),陳皮(去白,五錢),半夏(湯泡姜炒,三錢半),白茯苓(去皮,三錢半),紫蘇(二兩),大腹皮(洗淨,五錢),桑白皮(五錢),羌活(五錢),赤芍(三錢半),木通(三錢半),官桂(三錢半),甘草(二錢半)

上銼一兩,生薑三片,棗一枚,燈草十莖,水煎食遠溫服。

白話文:

將青皮去穰炒五錢,陳皮去白五錢,半夏湯泡薑炒三錢半,白茯苓去皮三錢半,紫蘇二兩,大腹皮洗淨五錢,桑白皮五錢,羌活五錢,赤芍三錢半,木通三錢半,官桂三錢半,甘草二錢半,一起研磨成粉末,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燈草十莖,用清水煎煮後,趁溫熱服用。

一方,去赤芍、羌活,加枳殼、桔梗、木香、檳榔、香附、莪朮、藿香,治憂思鬱怒,諸氣痞滿。水氣面目浮腫,加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葶藶子、麥門冬;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黃芩;食少加砂仁、神麯;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悶加枳實、香附;三焦不和加烏藥;氣閉加萊菔子;氣滯腰痛加木瓜、枳殼;上焦熱盛加黃芩;中焦熱盛加山梔子;翻胃加沉香磨服。

白話文:

一方,將赤芍、羌活去除,加入枳殼、桔梗、木香、檳榔、香附、莪朮、藿香,用於治療憂思鬱怒,以及各種氣機阻滯導致的胸腹脹滿。

若出現水氣導致的面目浮腫,則需加入豬苓、澤瀉、車前子、木瓜、葶藶子、麥門冬;若性情急躁,則需加入柴胡;若容易發怒,則需加入黃芩;若食慾不振,則需加入砂仁、神麴;若出現咳嗽,則需加入桔梗、半夏;若胸膈痞悶,則需加入枳實、香附;若三焦不和,則需加入烏藥;若氣機閉塞,則需加入萊菔子;若氣滯導致腰痛,則需加入木瓜、枳殼;若上焦熱盛,則需加入黃芩;若中焦熱盛,則需加入梔子;若出現反胃,則需將沉香磨成粉末服用。

四七湯,喜、怒、憂、思、悲、驚、恐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綿絮或如梅核在咽喉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涎壅盛,上氣喘急,痰飲嘔逆噁心。

紫蘇(二兩),厚朴(去皮姜炒,三兩),白茯苓(去皮,四兩),半夏(湯泡切片姜炒,五兩)

上銼,生薑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若因思慮過度,陰陽不分,清濁相干,小便白濁,用此藥下青州白丸子。婦人惡阻,尤宜服之。痰作臭氣加枳實、香附。余常用此加桔梗、枳實、甘草治痰氣痞塞殊效。

白話文:

四七湯

四七湯主要用於治療因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導致的痰涎阻滯。這種痰涎就像棉絮或梅核卡在喉嚨裡,既咳不出也咽不下,這就是七情郁結所致。

症狀包括:

  • 中脘(胃部)痞滿,氣不舒暢。
  • 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 痰飲嘔逆,噁心。

藥方組成:

  • 紫蘇(二兩)
  • 厚朴(去皮姜炒,三兩)
  • 白茯苓(去皮,四兩)
  • 半夏(湯泡切片姜炒,五兩)

用法: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生薑七片,大棗一枚,水煎熱服。

其他用法:

  • 若因思慮過度,陰陽失調,清濁相混,小便白濁,可用此藥後再服用青州白丸子。
  • 婦女孕期惡阻,尤為適合服用此湯。
  • 若痰液有臭味,可加枳實、香附。
  • 作者常用此方加桔梗、枳實、甘草,治療痰氣痞塞,效果顯著。

利氣丸,治一切氣滯,心腹滿悶疼痛,脅肋膨脹難消,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並食積酒毒及米穀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壅積熱,口苦煩躁,涕噴稠黏。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治氣分之聖藥也。

大黃(四兩),黑牽牛(四兩),木香(一兩),檳榔(一兩),枳殼(麩炒,一兩),香附(炒,四兩),青皮(去穰,一兩),陳皮(一兩),莪朮(煨,一兩),黃連(一兩),黃柏(去皮,三兩)

白話文:

利氣丸專治各種氣滯,症狀包括心腹脹滿悶痛、脅肋膨脹難消、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以及食積酒毒、米穀不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寒積熱、口苦煩躁、涕噴稠黏等。此藥最擅長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散郁破結、活血通經,可謂治療氣分病症的聖藥。

方劑組成:大黃四兩、黑牽牛四兩、木香一兩、檳榔一兩、枳殼(麩炒)一兩、香附(炒)四兩、青皮(去穰)一兩、陳皮一兩、莪朮(煨)一兩、黃連一兩、黃柏(去皮)三兩。

上為細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或百丸,臨臥淡薑湯送下。以利為度,如不利,再加丸數,通利則愈。瑞竹堂加黃芩、當歸各一兩亦妙。

剪紅丸(李茨峰),治諸氣痞塞,飲食結聚,關膈不通,胃脘肚腹疼痛,鼓脹水腫,諸症皆治。

三稜(醋煮乾),莪朮(醋煮乾),檳榔,青皮(去穰),黑牽牛(取頭末),大黃(生),木通,滑石(各一兩),甘遂,雷丸(各五錢),使君子肉(三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水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或一百丸,睡前用淡薑湯送服。以通便為度,若未通便則可增加丸數,通便後即可痊癒。瑞竹堂方中加黃芩、當歸各一兩也十分有效。

剪紅丸(李茨峰所創),用於治療各種氣滯痞塞、飲食積聚、關膈不通、胃脘肚腹疼痛、鼓脹水腫等症狀。

三稜(醋煮乾)、莪朮(醋煮乾)、檳榔、青皮(去穰)、黑牽牛(取頭末)、大黃(生)、木通、滑石(各一兩)、甘遂、雷丸(各五錢)、使君子肉(三錢)。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五十丸,空心白滾湯下。忌生冷、油膩。此方神效。

開膈順氣丸,治男婦七情憂鬱,胸膈痞悶,肚腹脹痛,痞塊疼痛,不思飲食。

蒼朮(二兩,米泔制),陳皮(一兩半),川厚朴(薑汁炒,一兩),香附米(四兩,醋炒),烏藥(炒,一兩),枳殼(去穰麩炒,一兩),青皮(去穰,七錢),莪朮(醋炒,五錢),甘草(炙,五錢)

上為細末,酒煮,稀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送下,薑湯亦可。

沉麝丸(內翰蘇洗方),治諸血、諸氣痛不可忍,及心脾氣血諸痛,又治血滯腰痛。

白話文:

「開膈順氣丸」是一種對男女因情緒抑鬱所引發的胸脹、胸悶、腹部脹痛、肚脹、消化不良有療效的藥丸。其配方包括:

  • 蒼朮(2兩,用米泔水浸泡)
  • 陳皮(1.5兩)
  • 川厚朴(用薑汁炒製,1兩)
  • 香附米(4兩,用醋炒製)
  • 烏藥(炒製,1兩)
  • 枳殼(去除穢物,用薑汁炒製,1兩)
  • 青皮(去穢,7錢)
  • 蘿朮(用醋炒製,5錢)
  • 甘草(炙製,5錢)

所有材料磨成細粉後,以酒煮過,再與稀麵糊混合,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70個丸子,用水或酒送服皆可。

「沈麝丸」(蘇洗內翰的方子)是一種對於各種出血、各種氣血痛不耐受、以及心脾氣血各種疼痛,還有治療血瘀導致的腰痛有效的藥丸。

硃砂,沉香,血竭,沒藥(各一分),木香(半分),麝香(半分)

上生為末,磁器煮,生甘草膏丸,如皂子大。每一丸,姜鹽湯嚼下。

產後血痛,氣痛亦治。脾痛,血滯腰痛,用續斷、牛膝、桃仁炒,煎湯磨下。血暈,用乳香泡湯研化服。

上下分消導氣丸,功勝分心氣飲。

白話文:

硃砂、沉香、血竭、沒藥各取一分,木香取半分,麝香取半分,研磨成粉末,用磁器煮沸,加入甘草膏製成丸藥,大小如皂子。每次服用一丸,用薑鹽湯送服。此方適用於產後血痛、氣痛,以及脾痛、血滯腰痛等症狀。若出現血暈,可用乳香泡水研磨後服用。此方藥效強勁,比分心氣飲效果更好。

黃連(姜炒,一兩),半夏(姜炒,一兩),瓜蔞仁(去殼,一兩),桔梗(去蘆,二兩),桑白皮(蜜炙,一兩),枳殼(麩炒,二兩),川芎(一兩),川厚朴(薑製,二兩),青皮(麩炒,二兩),香附(童便炒,二兩),白茯苓(去皮,二兩),澤瀉(一兩),木通(一兩),檳榔(一兩),麥芽(炒,一兩),甘草梢(五錢)

上為細末,薑湯打神麯糊為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米湯下。作湯劑,姜煎服亦可。

白話文:

將黃連、半夏、瓜蔞仁、桔梗、桑白皮、枳殼、川芎、川厚朴、青皮、香附、白茯苓、澤瀉、木通、檳榔、麥芽、甘草梢等藥材,分別按比例處理後,磨成細粉,用薑湯和神麴糊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般。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米湯送服。也可以將藥材煎成湯劑,加入生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