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艮集 卷三 (2)
艮集 卷三 (2)
1. 痞滿
劉河間曰:痞與否同,不通泰也。心膈悶而不通者,為痞滿;內外皆急脹者,為腫脹;聚而成塊者,為積塊也。
夫痞者,皆上之症也,與脹滿有輕重之分,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者,是也。有中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為痞者;有飲食痰積,不能施化為痞者;有濕熱太甚為痞者。
消痞湯(主方)
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半夏(姜炒),厚朴(酒炒),枳實(麩炒),黃連(姜炒),砂仁,澤瀉
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七氣湯,治七情所傷,憂思鬱結,腑臟氣不和平,心腹痞悶。
半夏(薑汁炒),白茯苓(各二錢),川厚朴(去皮姜炒,一錢半),蘇梗(一錢),加香附(炒,一錢)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治內傷元氣,心下痞脹夯悶。
依本方加,白芍(酒炒),黃連(姜炒,各一錢),厚朴(姜炒,一錢),枳實(麩炒),木香,砂仁(各二分)
內消丸,治痞悶氣積、食積。
青皮(去穰麩炒),陳皮,三稜(煨),莪朮(煨),神麯(炒),麥芽(炒),香附(炒)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每三五十丸,茶下。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滿,及年久不愈者。
黃連(土炒,六錢),黃芩(土炒,六錢),枳實(麩炒,五錢),半夏(姜炒,四錢),陳皮(四錢),厚朴(姜炒,四錢),白朮(去蘆炒,一兩),豬苓(二錢半)
澤瀉(三錢),薑黃(一兩),乾生薑(二錢),人參(四錢),神麯(炒,三錢),砂仁(三錢),甘草(炙,二錢)
上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梧子大,每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下。
白話文:
劉河間說:「痞和否的狀況相似,都是指身體不舒暢的狀態。心口感到悶堵不通的情況被稱為痞滿;若內外都緊急且膨脹,則是腫脹;如果聚集形成硬塊,就是積塊。
所謂的痞,都是上部的病狀,與脹滿有程度上的差別,痞是內心感覺到悶堵,但外表看不出緊急脹大的樣子。有因中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精華導致的痞;有因飲食過量或痰積無法消化引起的痞;也有因濕熱過盛造成的痞。
消痞湯(主要治療方)
人參,白朮(去蘆炒),白茯苓(去皮),陳皮(去白),半夏(姜炒),厚朴(酒炒),枳實(麩炒),黃連(姜炒),砂仁,澤瀉
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溫服。
七氣湯,用於治療因七情傷害,憂慮思緒鬱結,導致腑臟氣血不和,心腹痞悶。
半夏(薑汁炒),白茯苓(各二錢),川厚朴(去皮姜炒,一錢半),蘇梗(一錢),加香附(炒,一錢)
以上藥材配成一劑,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溫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用於治療內傷元氣,心下痞脹夯悶。
在原方基礎上增加,白芍(酒炒),黃連(姜炒,各一錢),厚朴(姜炒,一錢),枳實(麩炒),木香,砂仁(各二分)
內消丸,用於治療痞悶氣積、食積。
青皮(去穰麩炒),陳皮,三稜(煨),莪朮(煨),神麯(炒),麥芽(炒),香附(炒)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醋糊成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茶送服。
大消痞丸,用於治療所有心下痞滿,以及長期未癒的情況。
黃連(土炒,六錢),黃芩(土炒,六錢),枳實(麩炒,五錢),半夏(姜炒,四錢),陳皮(四錢),厚朴(姜炒,四錢),白朮(去蘆炒,一兩),豬苓(二錢半)
澤瀉(三錢),薑黃(一兩),乾生薑(二錢),人參(四錢),神麯(炒,三錢),砂仁(三錢),甘草(炙,二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泡蒸餅製成丸,大小如梧桐籽,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空腹時用白開水送服。
2. 蠱證(即鼓脹)
蠱證大要有二:曰單腹脹,曰雙腹脹。急急氣滿,睡臥不安,四肢微腫,此單腹脹,因內傷七情所致,取效微遲;四肢浮腫,肚大身重,此雙腹脹,因外感風濕所致,取效甚速。議有水腫,氣腫。以指按腫處有陷,隨指隨起者,氣腫,先須理氣。陷而起遲者,水腫,只須導水即愈。
凡人五十以前,氣血壯者,得效之後善自調攝,終身不發。五十以來,氣血稍衰,攝不嚴時,或再復,此復能治之,但屢復屢治,元氣耗盡則難矣。脈浮洪易治,沉細難治。
詩曰:
凡觀諸蠱要先知,且看臍間亞似梨,肚上青筋休要問,陰囊無縫定難醫,眼黑鼻黑終須死,掌上無紋在片時。有命只消三四日,項僵頭轉二朝危。
消蠱湯(主方),治氣作蠱脹,但腹滿而四肢頭面不腫。
紫蘇,辣桂,青皮,陳皮,三稜,莪朮,木香,檳榔,白豆蔻,肉豆蔻,蓽澄茄,萊菔子(生),枳殼,半夏,砂仁,甘草(炙)
薑棗煎服。
按上方,治鼓脹初起及壯盛之人可服。
補氣健中湯(主方),治鼓脹元氣脾胃虛損,宜補中行濕利小便,切不可下。
人參(八分),白朮(土炒,一錢半),白茯苓(一錢半),陳皮(去白,一錢),蒼朮(米泔浸炒,一錢),厚朴(姜炒,五分),麥門冬(去心,五分),黃芩(土炒,八分),澤瀉(五分)
水煎服。朝急暮寬者,倍參、術。肥白人氣虛者,亦同。朝寬暮急者,加黃連姜炒、當歸、白芍炒、香附、川芎,減參。黑瘦人氣熱,亦同。
朝暮急者,氣血俱虛,宜雙補之。氣不運加木香、木通;氣下陷加柴胡、升麻。
六君子湯(方見補益),治脾虛鼓脹,手足倦怠,短氣溏泄者。服此藥下咽之後必增脹滿,勿疑之。《經》曰:塞因塞用。故用補劑以治脹滿。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惟精達經旨者知之,俗醫未足道也。
按上方,治鼓脹屬虛弱者可服。
五子十皮湯,治一切蠱脹,並氣虛中滿、單腹脹。
紫蘇子,菟絲子,大腹子,車前子,葶藶子,茯苓皮,草果皮,五加皮,大腹皮,牡丹皮,地骨皮,生薑皮,木通皮,木瓜皮,甘草皮
上銼,水煎溫服。如要斷根,將前藥各一錢五分,用公豬肚一個不見水,先將溫水煮一滾,以竹尖鑽孔入藥在內,蒸熟切片,搗蒜蘸食之,不過一二個,永不發也。
按上方,治蠱脹專攻之劑。
清脹丸,秘方,治積塊,消蠱脹。
青皮(去穰,一兩),陳皮(一兩),三稜(醋炒,一兩半),莪朮(醋炒,一兩半),乾薑(炮,五錢),香附子(一兩半,醋煮焙乾),陳倉米(二兩,用巴豆四十九粒同炒黃色,裹一宿去豆)
上為末,醋糊為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薑湯下。
按上方,治鼓脹,腹中有積塊者可服。有經驗簡易方開後,宜對症選用。
治氣蠱,大蛤蟆一個,以砂仁推其口,使吞入腹,以滿為度,用泥灌封固,炭火煅至透紅煙盡,取出候冷,去泥研末為一服,或酒或陳皮湯送下。候撒屁多,乃見其效。
治氣蠱,用粟米、綠豆各一抄,豬肝一葉切碎,三味煮作粥食之。重者不過五次,其腫自消,切忌氣惱、生冷。
秘方,治鼓脹,氣脹、水脹等症。
羯雞屎一升,瓦上炒焦,地上出火毒,研細,以百沸湯三升淋汁濾過。每服一大盞,調木香、檳榔末各一錢。日三服,以平為期。
治單腹脹,用七八年母豬大腸頭一截,並血數塊,用原煮血水炆爛食之。至半夜,腹大痛而大便瀉去一桶即消。
治鼓脹攻水之方
連根葉大戟(一握),大棗(一斗)
上二物,同煮一時,去大載不用,只吃棗,無時服。大戟寒而不寒,味苦甘,有小毒,能下十二經之水;大棗味甘,取其大補脾胃而不為攻下所傷耳。
海上方,專治單腹脹,雙腹脹。單腹脹在腹中間腫,雙腹脹在腹兩旁腫。
用大水的泡,曬乾羅過,每早以新水調三四匙嚥下,吃後放屁,吃兩早後病者自知放屁,其腫自消,切不可將針放水,水去即死。
治蠱症,黑牽牛頭末、木香、甘遂各一錢,為末,用豬腰一對俱分破,將藥撒在二腰子內合住,紙包灰火燒熟,空心或食一個或食二個,大便行膿血見效。
三花神祐丸,治中滿腹脹,喘嗽,淋閉,一切水濕腫滿,濕熱腸垢,沉積變生疾病,久病不已,黃瘦困倦,氣血壅滯不得宣通,或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風痰涎嗽,頭目眩暈,瘧疾不已,癥瘕積聚,堅滿痞悶,酒積,食積,一切痰飲嘔逆及婦人經病不快,帶下淋瀝,無問赤白,並男子、婦人傷寒、濕熱,腹滿實痛,久新瘦弱,俗不能別辨,或泛常只為轉動之藥,兼治新久腰痛,並一切下痢及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腫滿,並治。
大戟,芫花(醋炒),甘遂(各五錢),牽牛(二兩),大黃(一兩),輕粉(一錢)
上為末,水丸,如小豆大,每十丸,量虛實加減,忌熱、甘草。
按上方,皆攻克之劑,宜壯盛人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