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坎集 卷二 (13)

1. 咳逆

夫咳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古謂之噦,今謂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氣自逆而呃上也。有痰,有氣虛,有火。有因飲食太過,填塞胸中而氣不得升降者;或有痰向於上,火起於下而氣不得伸越者;又有傷寒熱病,陽明內實,過期失下,清氣不得伸,濁氣不得降,以致氣不宣通而發呃者。此皆實證也。

治咳逆服藥無效者。

硫黃,乳香

各等分為末,以酒煎,急令患人嗅之。

又方,用雄黃(二錢),酒(一盞)

煎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立已。

治咳逆連聲不絕。(吳竺賜。)

柿蒂燒存性為末,酒調服。一方,每七個焙為末,黃酒調下。

驗方,治呃逆。

半夏(六錢,湯泡),生薑(五錢)

水煎服。

治傷寒發熱而呃逆者。黃荊子不拘多少,炒,水煎服。

傷寒陽症,咳逆潮熱。小柴胡湯加生薑、竹茹、橘皮。

治患咳逆,連咳四五十聲者,取生薑汁半合,蜜一匙與煎,令熟溫服,如此三服瘥。

治諸吃意。

橘皮(二兩,湯浸去穰)

銼,水一升,煎至五合,通熱頓服。更加枳殼一兩,去穰炒,同煎服。

白話文:

[咳嗽不止]

咳嗽,是因為氣息逆亂所致。這是氣從肚臍下方直衝向上,從口中發出聲音的現象。古人稱之為噦,現在則稱為打嗝,是由於胃部受寒,導致寒氣逆流向上造成的。可能的原因包括有痰,氣虛,火氣大,或是飲食過量,使得食物堵塞在胸口,氣無法正常上下運行;或者痰液堆積在上方,下部火氣上升,氣無法順利流通;另外,也可能因感冒或熱性疾病,導致腸胃功能失調,若超過時間未及時治療,清氣無法上升,濁氣無法下降,造成氣息不暢而產生打嗝。這些都是屬於實證的情況。

對於咳嗽不止,服用藥物無效的情況,

硫磺和乳香各等份,研磨成粉末,用酒煎煮後,讓患者立即聞其氣味。

另一方法,使用雄黃二錢,酒一杯,煎煮至七分滿,同樣讓患者立即聞其熱氣,可立即緩解。

針對持續不停的咳嗽,

將柿子蒂燒燬保留其活性成分,研磨成粉,用酒調和服用。另一種方式,每次取七個柿子蒂,烘烤後研磨成粉,用黃酒送服。

有效驗方,用於治療打嗝。

半夏六錢,先用水浸泡,再加入生薑五錢,一同煎煮後服用。

針對感冒發燒並伴有打嗝的情況,不限量的黃荊子,炒製後用水煎煮服用。

感冒陽症,咳嗽不止且伴有潮熱,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生薑、竹茹、橘皮。

對於連續咳嗽四十到五十聲的患者,取半合生薑汁,一匙蜂蜜,一起煎煮至熟,溫熱時服用,連續服用三次即會好轉。

針對各種消化不良的狀況,

橘皮二兩,用水浸泡去除內部白色部分,切成細條,加一升水煎煮至剩五合,趁熱一次服用。可再加入一兩的枳殼,去除白色部分後炒製,一同煎煮服用。

2. 噯氣

夫噯氣者,胃虛火鬱之所成也。因胃中有火,治療之法,虛則補之,熱則清之,氣則順之,氣順則痰消也。

星半湯,治胃中鬱火,有痰噯氣。

南星(一兩半,薑製),半夏(一兩半,薑製),軟石膏(煅,一兩),香附米(童便炒,一兩),山梔子(炒黑,七錢)

上銼,生薑煎服。或作丸亦可。

白話文:

【打嗝】

打嗝這種症狀,主要是因為胃部虛弱與火氣鬱結所導致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胃部存在火氣。在治療上,如果胃虛就要補充胃氣,如果胃熱就要清除熱氣,並且要讓氣流順暢,一旦氣流順暢了,痰自然就會消失。

「星半湯」,用來治療胃部火氣鬱積,伴有痰及打嗝的症狀。

所需的藥材包括:南星(一兩半,需用薑處理過)、半夏(一兩半,需用薑處理過)、煅燒過的軟石膏(一兩)、香附米(需用童便炒過,一兩)、炒黑的山梔子(七錢)。

以上藥材混合後,加入生薑一起煎煮服用。也可以將其製成丸狀服用。

3. 吞酸(吐酸)

吞酸與吐酸不同,吐酸是平日津液隨上升之氣鬱積而成,郁之久,濕中生熱,故從火化,遂作酸水而出;吞酸者,濕熱鬱積於肝而出伏於脾胃之間,必用糯米、蔬菜以自養。

清郁豁痰湯(主方),治噯氣吞酸,乃胃中有熱,膈上有痰,令人嘔吐清水等症。

陳皮,半夏,白茯苓,黃連(姜炒),梔子(炒),蒼朮(米泔水浸炒),川芎,香附(炒),砂仁,神麯(炒),山楂,木香,甘草

上銼,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治食後吐酸水方。

乾薑,吳茱萸(各二兩)

用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次,胃冷服之立驗。

橘連丸,治鬱積吐酸水。

黃連(一兩半,炒),蒼朮(米泔制,一兩),吳茱萸(炒,一兩),陳皮(一兩),半夏(姜炒,一兩),白茯苓(一兩)

上為末,炊飯為丸,如綠豆大,每二三十丸,食遠服。冬月倍茱萸,夏月倍黃連。

治婦人心酸,乃痰飲積在脾胃間,時時酸心或吐水。

吳茱萸(一兩,鹽湯洗),蒼朮(一兩,泔浸),陳皮(去白),神麯(炒),麥芽(炒),肉桂(各五錢)

上為細末,煮麵糊丸,米飲下。

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吳茱萸一合,水二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飲。近有人心如蟄破,服此方後二十年不發。

茱連丸,治鬱積吞酸。

黃連(一兩),黃芩(一兩,二味用陳壁土炒),蒼朮(七錢半,米泔水浸炒),吳茱萸(五錢,泡炒),陳皮(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如綠豆大,每五六十丸,津嚥下。

治吐清水。

蒼朮(米泔浸陳壁土炒),茯苓,滑石,白朮

上銼,水煎服。

一人口中常流冷涎如泉湧,予以吳茱萸煎湯,待冷,涎流出後即服此茱萸湯,不二三次而愈。

二術丸,治吞酸心痛。

蒼朮(米泔浸炒,二兩),白朮(去蘆炒,二兩),陳皮(一兩),半夏(姜炒,一兩半),白茯苓(一兩),白芍(酒炒,一兩半),神麯(炒,三兩),黃連(姜炒,八錢),甘草(炙,七錢)

上為細末,蒸餅為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淡薑湯下。

白話文:

[吞酸(反酸)]

吞酸和吐酸並非同一回事,吐酸是由日常的唾液隨著上昇的氣鬱積所形成,長時間鬱結會導致濕氣中生熱,因而轉化為火,於是產生酸水;而吞酸的情況,則是由濕熱在肝臟內鬱積,然後出現在脾胃之間,這種情況必須透過食用糯米和蔬菜來自我調養。

主方為「清鬱豁痰湯」,適用於治療噯氣吞酸的症狀,這是因為胃中有熱,膈上有痰,引致人嘔吐清水等症狀。

藥材包括:陳皮、半夏、白茯苓、黃連(薑炒)、梔子(炒)、蒼朮(米泔水浸炒)、川芎、香附(炒)、砂仁、神麯(炒)、山楂、木香、甘草。將其混合,加入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溫服。

治療飯後反酸水的方子:

乾薑和吳茱萸(各二兩)。將其研磨過篩,以酒送服一寸方,每日兩次,胃寒的人服用可立即見效。

「橘連丸」,用於治療鬱積引起的吐酸水。

藥材包括:黃連(一兩半,炒)、蒼朮(米泔制,一兩)、吳茱萸(炒,一兩)、陳皮(一兩)、半夏(薑炒,一兩)、白茯苓(一兩)。將其混合研磨成末,以炊飯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飯後服用。冬季可以加倍使用吳茱萸,夏季可以加倍使用黃連。

治療婦女心酸,痰飲積聚在脾胃之間,時常感到心酸或吐水。

藥材包括:吳茱萸(一兩,鹽湯洗)、蒼朮(一兩,泔浸)、陳皮(去白)、神麯(炒)、麥芽(炒)、肉桂(各五錢)。將其混合研磨成細末,以煮麪糊製成丸子,以米飲送服。

治療醋心,每次醋氣上攻如同濃醋。取吳茱萸一合,加兩杯水,煎至剩下七分,頓服。即使濃稠也必須強迫飲用。最近有人心臟像被刺破,服用這個方子後二十年沒有再發病。

「茱連丸」,用於治療鬱積吞酸。

藥材包括:黃連(一兩)、黃芩(一兩,兩種藥材用舊牆壁土炒)、蒼朮(七錢半,米泔水浸炒)、吳茱萸(五錢,泡炒)、陳皮(五錢)。將其混合研磨成末,以神麯糊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六十丸,慢慢吞嚥下去。

治療吐清水。

藥材包括:蒼朮(米泔浸舊牆壁土炒)、茯苓、滑石、白朮。將其混合,用水煎煮服用。

一人經常口中有冰冷的口水如泉水湧出,我建議他服用吳茱萸煎湯,等到冷卻,當口水流出後立即服用此湯,不用兩三次就痊癒了。

「二朮丸」,用於治療吞酸心痛。

藥材包括:蒼朮(米泔浸炒,二兩)、白朮(去蘆炒,二兩)、陳皮(一兩)、半夏(薑炒,一兩半)、白茯苓(一兩)、白芍(酒炒,一兩半)、神麯(炒,三兩)、黃連(薑炒,八錢)、甘草(炙,七錢)。將其混合研磨成細末,以蒸餅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一百丸,以淡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