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艮集 卷三 (13)
艮集 卷三 (13)
1. 關格
夫關格者,謂膈中覺有所礙,欲升不升,欲降不降,欲食不食,此為氣之橫格也。必用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有痰,以二陳湯探吐之,吐中便有降,有氣虛不運者,補氣藥中升降。
丹溪曰:此症多死,寒在上,熱在下也。寒在胸中,遏絕不入,無入之理,故曰格。熱在下焦,填塞不通,無出入之由,故曰關。格則吐逆,關則不得。
《內經》云:人迎與氣口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兩枳三陳湯,治關格,上焦痰壅,兩寸脈盛是也。
陳皮,半夏(各二兩),白茯苓(一兩半),南星,枳殼,枳實,甘草(各一兩)
上銼,每服五錢,水煎服。用鵝毛患人咽喉探吐之。如病虛弱不可用也。
白話文:
【關格】
所謂的關格,就是指在胸口感覺到有東西擋著,想打嗝打不上來,想嘔吐又吐不出去,想吃東西卻沒有胃口,這是因為氣流在體內橫向受阻。這種情況,必須使用催吐的方式來疏通受阻的氣流,但目的不一定是要吐出痰。如果有痰,可以用二陳湯來引發嘔吐,嘔吐過程中就能順暢氣流。如果是由於氣虛無法運行,可以在補氣的藥物中加入升降氣流的成分。
丹溪先生說:這個症狀大多數會致命,因為上身寒涼,下身燥熱。寒氣在胸腔中,完全無法進入食物,所以稱作「格」。而熱氣在下腹部,堵住通道,使得氣流無法進出,所以叫做「關」。格的情況會導致嘔吐,而關的情況則會讓人無法排泄。
《內經》提到:當人迎脈和氣口脈都特別強烈,達到正常值的四倍以上,就可診斷為關格。當關格的脈象變得虛弱,無法承受天地之間的精氣,人就會死亡。
「兩枳三陳湯」,用於治療關格,也就是上焦部位被痰堵塞,兩寸脈搏旺盛的情況。
藥方包括:陳皮、半夏(各二兩)、白茯苓(一兩半)、南星、枳殼、枳實、甘草(各一兩)。
將這些藥材混合後,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然後用鵝毛刺激患者的喉嚨,使其嘔吐。但如果病人體質虛弱,就不適合使用這種方法。
2. 大小便秘
治關格脹滿,大小便不通,用獨頭大蒜燒熟去皮,綿裹納下部,氣立通。又治腹滿不能服藥,以此導之,冷即易。
便溺不通,非細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嘔,名曰關格。又曰,不通而死矣。一見嘔症便不可救。《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此之謂也。
治大小便閉結不通,肚腹脹滿,咽喉閉塞,水漿不入,痰壅氣喘,傷寒結胸,臥不倒床,此幽門氣閉不通,死在須臾。(儋陽吳進士傳。)甘遂五分,麵裹火煨熟,取出為末,入麝香三釐,搗飯為丸,淡薑湯下。
治大小便不通。六七月間,尋牛糞中有大蜣蜋不拘多少,用線串起,陰乾收貯,用時取一個要全者,放淨磚上,四面以灰火烘乾,以刀從腰切斷,如大便閉用上半截,小便閉用下半截,各為末,新汲水調服。二便俱閉則全用之。
治大小便不通。蝸牛三枚,連殼為泥,再加麝少許貼臍中,以手揉按之,立通。田螺亦可。
治大小二便不通。連根蔥一莖洗,帶土生薑一塊,淡豆豉二十一個,鹽兩匙,同研爛,捏餅烘熱掩臍中,以帛縛定,良久氣自透,即通。不然再換一餅。
鐵腳丸,治大小便不通。
皂角(去皮、子,炙,不拘多少)
為末,酒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
顛倒散,治臟腑實熱,或小便不通,或大便不通,或大小便俱不通。
大黃(六錢),滑石(三錢),皂角(三錢)
上為末,黃酒送下。如大便不通,依前分兩服;如小便不通,黃三錢,石六錢,角如前;如大小便俱不通,黃、石均分,角亦如前。
二便俱閉甚難醫,急炒鹽來塞滿臍,蒜片覆鹽堆艾熨,利便良法少人知。
治大小便不通經三五日者。不蛀皂角燒灰,以米湯調下三錢。
治大小便不通。豬牙皂角末,豬膽調,竹筒吹入糞門。小便不通,蔥津吹入馬口即愈。
白話文:
處理關節阻塞脹滿,以及大小便無法排解的情況,可以用獨頭大蒜燒熟後去掉外皮,用布包裹起來置於下體部位,這樣氣道就能立刻暢通。另外,如果腹部脹滿到無法吞服藥物,也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引導氣流,一旦藥物變冷就需更換。
大小便無法排解,這不是小事。如果一天一夜無法排便,會讓人產生嘔吐的症狀,這種情況被稱為"關格"。又說,如果持續無法排便就會導致死亡。一旦出現嘔吐的症狀,就無法救治了。古籍記載:如果身體的正常出入功能廢止,那身體的運作機制也會跟著消亡,如果正常的升降功能停止,身體就會處於極度危險的狀態。
針對大小便閉塞無法排解,肚子脹滿,喉嚨堵塞,無法攝取水分,呼吸困難,感冒胸部有硬塊,躺在牀上無法翻身,這是幽門氣閉不通,隨時可能致命的情況。使用甘遂五分,用麵粉包裹後用火烤熟,取出磨成粉末,加入三釐的麝香,再用飯糰揉成丸狀,用淡薑湯送服。
針對大小便無法排解。在六、七月期間,尋找牛糞中的大蜣螂,數量不限,用線串起來,在陰涼處晾乾,收存起來。使用時取出一隻完整的,放在乾淨的磚上,四周用灰火烘乾,用刀從腰部切斷,如果大便閉塞,就使用上半部分,如果小便閉塞,就使用下半部分,分別磨成粉末,用新抽取的井水調和服用。如果大小便都閉塞,就全用。
針對大小便無法排解。用三隻蝸牛,包括殼一起磨成泥,再加入少量的麝香,敷在肚臍上,用手揉按,馬上就能通便。田螺也可以用。
針對大小便無法排解。連根的蔥一根,清洗乾淨,帶有泥土的生薑一塊,淡豆豉二十一顆,鹽兩匙,一同磨成糊狀,捏成餅狀,烘熱後蓋在肚臘上,用布固定,過一陣子氣就會自己透出,大小便就能排解。如果不奏效,可以再換一塊餅狀物。
"鐵腳丸",針對大小便無法排解。皁角(去皮、籽,烤熟,不限數量),磨成粉末,用酒和麵糊揉成梧桐子大小的丸狀,每次服用三十粒,用酒送服。
"顛倒散",針對內臟實熱,或者小便無法排解,或者大便無法排解,或者大小便都無法排解。大黃(六錢),滑石(三錢),皁角(三錢)。以上材料磨成粉末,用黃酒送服。如果大便無法排解,按照前述比例服用;如果小便無法排解,黃三錢,石六錢,角如前;如果大小便都無法排解,黃、石均分,角亦如前。
大小便閉塞很難治療,急需將炒鹽塞滿肚臍,再用蒜片覆蓋在鹽上,堆上艾草灸烤,這是促進排便的好方法,但很少人知道。
針對三至五天大小便無法排解的情況。將未長蟲的皁角燒成灰,用米湯調和三錢服用。
針對大小便無法排解。將豬牙皁角磨成粉末,用豬膽汁調和,通過竹筒吹入肛門。如果小便無法排解,可以將蔥汁吹入尿道口,即可痊癒。
3. 痔漏
夫痔漏者,肛門邊內外有瘡是也。或成㿔不破者曰痔;破潰而出膿血黃水,浸淫淋瀝,久不止者曰漏也。皆由濕、熱、風、燥四氣相合而致也。痔有五種:謂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也。古方又有酒痔、氣痔、蟲痔、翻花螻蛄等,痔之名不一。究其因,亦不過久嗜辛熱、炙煿、新酒及房勞,憂思,蘊積熱毒,憤郁之氣所致也。
或藏於肛門之內,或突於肛門之外。若蘊毒深者,其狀大;蘊毒淺者,其狀小。大者,蓮花、雞冠、核桃之狀;小者,如牛奶、雞心、櫻桃之類。或流膿水,或出鮮血,有妨行坐,久而不愈則成漏矣。治法:在外者,宜貼之、洗之;在內者,宜祛其風而除其濕,消其熱,解其毒,斯得治之法矣。大抵脈滑而大者易治,懸絕者難也。
主方,治痔瘡腫痛。
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黃柏(一錢),連翹(一錢),赤芍(一錢),梔子(一錢),槐花(一錢),苦參(一錢半),大黃(一錢半)
上銼,水煎空心服。
逐瘀湯,治痔漏疼痛,內有瘀血作痛,要通利大小腸,取下惡物立效。兼赤痢、血痢如神。
川芎,白芷,枳殼(麩炒),赤芍,阿膠(炒),茯苓,莪朮,生地黃,茯神,木通,甘草,五靈脂(炒,各一錢),桃仁(去皮尖),大黃(各一錢半)
生薑三片,蜜三匙,水煎,空心服,以利為度。
治痔漏如神。先用豬澀脾三條,竹刀刮開,將鱉斬去頭取血,將澀脾焙熱,用鱉血塗上,乘熱坐在糞門上,冷則再換,其癢不可當,冷則取出澀脾有小蟲在上無其數,然後服後藥。
蔓荊子(二錢),槐花(二錢),條芩(三錢),黃連(二錢),生甘草梢(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又一方,用豬肚上屎皮,貼在痔上夾住,引出小蟲為效。
治蓮花痔瘡。(余紹坤)
黃連(三錢),烏梅(三個),大黃(三錢),穿山甲(炒,三錢)
上銼散,水煎服。
治痔漏神方。(二府陳灼無)
陳棕(燒有性,一兩),魚鰾(一兩),廣膠(一兩,二味用炒為珠),柏子仁(炒,一兩)
共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
四治丸,治痔漏,脫肛,便血。
黃連(多用酒浸約三日許,淨四兩),枳殼(去穰麩炒,二兩),防風(去蘆,二兩),當歸(用全,四兩)
上四味為末,以前浸黃連酒和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六七十丸,空心米飲或沸湯送下。忌煎、炒、酒、面、羊、鵝、魚之物。
潤腸化毒丸,治痔漏方。
槐花(一兩),枳殼(麩炒,一兩),蝟皮(二兩),雷丸(三錢),蘄艾(一兩),梔子(一兩)
上共為末,入公豬大腸內煮極爛,搗千下為丸。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滾水送下。
按上方,治痔漏專攻之劑。壯盛者宜之。
臟連固本丸,凡衣食豐饒之人患痔漏,必干於飲食、色欲所致及有乘酒犯房。若要除根,必須服此滋陰內補藥,宜戒酒、厚味,寡欲乃可也。
懷生地黃(六兩),山藥(四兩),白茯苓(去皮,三兩),牡丹皮(三兩),山茱萸(酒蒸去核,四兩),澤瀉(二兩),川黃連(四兩),川黃柏(去皮,四兩),知母(去毛,三兩),槐角(三兩),人參(三兩),當歸(二兩),皂角(二兩),天花粉(一兩)
上各為末,用雄豬大腸頭一段,去脂油灌藥末於內,兩頭用黃絲線縛住,用糯米二升煮飯,將半熟撈起去湯,藥腸盤藏於飯中如蒸飯之熟,待冷些取出,去兩頭無藥線縛之腸,將藥腸淨石臼內杵爛,撿出腸渣筋,如不黏,加些飯杵之,丸如梧子大,曬乾,每空心百丸,白湯下。
三補丸,治痔漏神方。
白茯苓(去皮),赤茯苓(去皮),沒藥(各二兩),補骨脂(四兩)
上藥俱不犯鐵器,於石臼內搗成一塊,春秋酒浸三日,夏二日,冬五日,取出木籠蒸熟,曬乾為末,酒糊為丸,梧子大,每二十丸,緩緩加至五十丸止,酒送下。
按上方,治痔漏虛弱之人可服。
痔病成㿔不破也。黑牽牛、白牽牛頭末各一錢半,用豬腰一個,竹刀劈開,入藥末在內,線扎紙裹,水濕火煨熟去紙,空心嚼吃,至巳時打下先膿後血,毒氣出盡,永不再發。
魯藩韓內相傳,治痔效方。皮硝一斤,入豬大腸內填實紮實,入罐內封固,火煅存性,取出為末。每服二錢,黃酒調下,一料除根。
治痔漏,用公豬肚一個,內入皂角刺一兩、槐花一兩縫住,煮爛去渣,任意食肚,不用鹽醬,淡服二三枚極效。
治漏痔,肛門周圍有孔數十,諸藥不效,用熟大肉蘸濃鹽汁,空心食之,七日自安。
治漏瘡,土茯苓每服四兩,水煎當茶食之,渣曝乾,烙干餅食之。忌豬肉食及綠豆。
按上方,治痔瘡專攻之劑。
治痔漏臥床,非策杖不能移步者。旱蓮草一把,連根水洗淨,用粗碗研極細如泥,極熱酒一盞,衝入飲之,渣再搗爛敷患處,重者不過三服。
治婦人久病,心焦多怒,遂成痔疾,狀如蓮子,熱腫而痛。熊膽入片腦研,豬膽汁調塗瘡,立已。
一方,用蔥頭共蜜搗,點一指頭,腫處冰冷即消。
治痔穀道中蟲癢不止,用水銀、棗膏各二兩,同研,相和捻如棗形狀,薄綿片裹,納下部,明日蟲出而已。
治痔並漏極痛者。
橄欖核(燒灰存性,一錢),熊膽(五分),冰片(二分)
上為細末,先將冬瓜皮煎湯洗淨;如無,臭桐葉湯洗。將指蘸藥,抹上一二次立已。
治肛門邊腫硬癢痛。白礬三分,碎研,用童便二盞化開洗痔上,一日二三次洗之。
治漏瘡血水不止。
蛇皮(燒灰,三錢),五倍子,龍骨(各五錢),川續斷(五錢),麝香(少許)
上為末,用津吐調敷,濕則乾摻,奇效。
治痔漏,用鰻鱺魚燒煙燻糞門,痔蟲盡死。
治久冷漏瘡。用活鱔魚五六條擲地。以竹針貫之,覆瘡良久,當有蟲如線,復之使盡,用檳榔、黃連末敷,明日以干艾作湯,投白礬二三錢洗,不月而愈。
一洗痔妙方
曲曲菜,小蟲臥單,馬齒莧,豬牙草,花椒,槐條,茄根
上煎水,先熏後洗。後用:
珍珠(煅,一錢),琥珀(一錢),片腦(二錢)
為末搽上。
洗漏痔(魯府田承奉傳)
槐皮,槐子,槐花,蘄艾(焙乾)
上煎水,先熏後洗令淨,將真紅鉛捻入,不二三次拔去病根。
治痔瘡腫痛脫肛。生桐子去外皮,用肉搗爛煎水,先熏蒸,待溫浸洗,不過二次全愈。
熏洗痔漏良方
枳殼(三兩),當歸(二兩),荊芥(二兩),五倍子(二兩),黃葵花(二兩),木賊(一兩),朴硝(一兩),甘草(一兩)
水煎,乘熱熏過,溫洗。年深痛不止者,藥到立已。
生肌散
五倍子(炒黃色,二兩),乳香,沒藥,孩兒茶(各一錢),枯礬(五分)
上為末,每次用管吹入漏瘡內。
熏洗痔漏秘方
茄根蔥艾馬齒莧,五倍皮硝更用椒,七味煎湯熏洗過,多年痔漏一齊消。
治漏瘡,冬瓜瓤燒滾水入罐內,洗數次妙。
刺蝟皮(一個,切碎),艾(一塊拳大),頭髮(一兩),黑驢干糞(五六枚,醋浸曬乾三四次。)
地下為一小坑,入藥留小口,點著,照糞門藥熏半日,瘡干為度。
灸痔疾,先以柳枝濃煎湯洗痔,便艾灸其上,連灸三五壯,忽覺一道氣轉入腸中,因火轉瀉,先血後穢。
洗痔妙方,用地茄根水煎洗之,三次即愈,神效。
按上方,皆外敷貼、熏洗之劑。
治漏瘡惡水自大腸出。用黑牽牛頭末一分,入豬腰子內以線扎,青荷葉包,火煨熟細嚼,溫鹽酒送下。
愚按治痔之法,不過涼血清熱而已。至於治漏,初則宜涼血燥濕,久則宜澀竅殺蟲而兼乎溫散也。或曰痔漏屬火,何故而用溫澀之藥?殊不知痔只出血,始終是熱;漏流膿水,始是濕熱,終是濕寒。蓋此方雖溫散又兼補養。故丹溪云,漏當大補氣血為主。蓋有所自矣!余每治痔漏久不愈,先服千金不換刀圭散以去風濕之毒則愈。如未愈,即服後方。
追風補腎十漏大金丹,庚申甲子成除日合。
當歸(二兩),人參(一兩),生地黃(一兩),熟地黃(二兩),天門冬(一兩),麥門冬(二兩),破故紙(二兩),小茴(一兩),大茴(三兩),肉蓯蓉(二兩),山藥(二兩),白茯苓(二兩),麝茸(二兩),大附子(一個),川烏(一兩),丁香(五錢),木香(一兩),青木香(一兩),砂仁(一兩),厚朴(一兩),青皮(一兩),陳皮(一兩),枳殼(二兩),枳實(三兩),香附(四兩),烏藥(一兩),白芷(二兩),肉蔻(一兩),天麻(一兩),杏仁(二兩),松節(四兩),硇砂(五錢),乳香(一兩),沒藥(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空心酒化下。(張驛宰服效。)
按上方,治漏經年不愈,屬虛者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