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坎集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坎集 卷二 (7)

1. 郁證

《內經》曰木鬱達之謂吐之,令其條達也;火鬱發之謂汗之,令其疏散也;土鬱奪之謂下之,令無壅凝;金鬱泄之謂滲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鬱折之,制其沖逆也。

散郁湯

蒼朮(八分),香附(七分),川芎(八分),梔子仁(炒,八分),陳皮(一錢),枳殼(麩炒,七分),白茯苓(一錢),白芍(八分),甘草(二分)

生薑三片,水煎溫服。

加味越鞠丸,常服開鬱思食。

蒼朮(米泔浸,薑汁炒,四兩),撫芎(四兩),香附(童便浸炒,四兩),神麯(炒,四兩),山梔仁(炒,四兩),陳皮(去白,一兩半),白朮(去蘆炒,一兩半),黃芩(炒,一兩半),山楂(蒸,去子,二兩)

上為末,稀糊為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食後白下。

越鞠丸,治鬱結氣滯,以致胸膈痞悶或肚腹膨脹或咽喉不清,或痰氣不爽或飲食少思,或吞酸不腐,宜用此藥清之。若人脾胃虛弱,用六君子湯為主。大凡中氣虛弱,變症百出,難以名狀,但用四君補其脾胃,元氣漸復,諸症自退。若用治病之藥則誤矣。

白話文:

【鬱證】

根據《內經》所述,當肝氣鬱結時,應促使其通達,這就是所謂的「吐法」;心火鬱積,應使其發散,這即為「汗法」;脾土鬱滯,需用下法排除,以防壅塞;肺金鬱結,應採用滲利法,以解表利尿;腎水鬱積,應抑制其逆衝。

【散鬱湯】

藥材包括:蒼朮、香附、川芎、梔子仁(炒)、陳皮、枳殼(麩炒)、白茯苓、白芍和甘草等,加上三片生薑,用水煎煮溫服。

【加味越鞠丸】

此藥常服能開解鬱結,增加食慾。主要成分有蒼朮、撫芎、香附、神麯、山梔仁、陳皮、白朮、黃芩和山楂等,製成丸狀,飯後服用。

【越鞠丸】

適用於氣滯鬱結導致的胸悶、腹脹、喉嚨不清、痰多、飲食乏味或胃酸過多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弱者,應使用六君子湯。一般而言,中氣虛弱會引發各種症狀,難以具體描述,只需服用四君子湯來調理脾胃,隨著元氣逐漸恢復,症狀自然會減輕。若用其他藥物治療,可能會造成誤導。

2. 痰飲

丹溪云: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滯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沉弦細滑,大小不勻,皆是痰氣為病。

夫痰屬濕,乃津液所化。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暈,心嘈雜,怔忡,驚怖,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如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致。或因脾胃虛弱,不能攝肺,或為四氣、七情所幹,氣壅痰聚而然也。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治痰法,宜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凡奇怪之症,人所不識者,皆當作痰症而治之也。病人口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皮及眼下如灰煙黑者,痰也。

二陳湯(主方),火痰,黑色;老痰、膠濕痰,白色;寒痰,清。

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

銼劑,生薑煎服。

濕痰,加蒼朮、白朮;寒痰,加乾薑、大附子;熱痰,加黃連、黃芩、瓜蔞仁;風痰,加南星、白附子、牙皂;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血虛有痰,加天門冬、當歸;食積痰,加山楂、枳實、黃連(炒);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膚膜外,非竹瀝、薑汁不可及;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在經絡中亦可用,必以薑汁佐之。

按上方,亦治諸痰飲之總司也。

清熱導痰湯,治憎寒壯熱,頭目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證類傷寒。此因七情內傷,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則舍空,空則痰自生也。挾痰如鬼祟。

黃連,枳實,瓜蔞仁,南星,半夏,陳皮,茯苓(去皮),桔梗,黃芩,白朮,人參,甘草

薑棗煎,加竹瀝、薑汁同服。

按上方,清熱導痰。痰迷心竅,不省人事,一服立醒,真神方也。

開結化痰湯,治熱痰在胸膈間不化,咯吐不出,寒熱氣急,滿悶作痛者,名曰痰結。

陳皮,半夏,茯苓,枳殼,桔梗,貝母,瓜蔞仁,黃連,黃芩,梔子,蘇子,杏仁,桑白皮,朴硝,甘草

上銼水煎,入薑汁磨木香服。

按上方,清火化痰,順氣開膈之劑。

清濕化痰湯,治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點如冰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

南星,半夏,陳皮,茯苓,蒼朮,羌活,酒芩,白芷,白芥子,甘草

上銼水煎,入竹瀝、薑汁,磨木香溫服。骨體痛甚及有腫塊作痛者,名曰痰塊,加乳香、沒藥、滑石、朴硝。頭項痛,加川芎、威靈仙。手臂腰痛,加薄桂,引南星。

控涎丸,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痛不可忍,連筋骨牽引釣痛,坐臥不寧,時時走易不定,俗醫不識,謂之走注,便用風藥及針灸,皆無益。又疑是風毒結聚,欲為癰疽,亂以藥貼,亦非也。此乃痰涎在心膈上下,隨氣升降於經絡中作楚而然。或令人頭痛不可舉,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飲食無味,痰稠黏,夜間喉內如鋸聲,多流唾涎,手腳重墜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藥,不過數服乃愈。

白話文:

痰飲

朱丹溪說:長期脈象澀滯,痰飲膠結成塊,阻塞脈絡。突然發病很難迅速治癒,必定需要長時間調理。脈象沉而弦細滑,大小不勻,都是痰氣引起的疾病。

痰的本質屬濕,是由津液變化而成的。痰引起的病症很多,例如:喘息、咳嗽、嘔吐、腹瀉、頭暈、昏厥、心煩意亂、心悸、驚恐、寒熱腫痛、胸腹痞滿、氣機阻滯,或胸脅部有咕嚕咕嚕的聲音,或背部一片冰冷,或四肢麻木無知覺,這些都是痰飲造成的。這些病症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不能攝納肺氣,或是因為外感四氣、七情所傷,導致氣機阻滯,痰液凝聚而引起的。

善於治療痰飲的人,並不直接治療痰,而是治療氣,氣機通暢了,全身的津液也會隨著氣機的運行而通暢。治療痰飲的方法,應該著重於健脾益土,燥濕化痰,這是治療根本的方法。凡是奇怪難解的病症,一般人都不認識的,都應該當作痰症來治療。病人服用藥物無效,脈象沉伏而有力,這是痰飲;眼瞼和眼下皮膚呈現灰黑色,也是痰飲。

二陳湯(主方):火痰,黑色;老痰、膠濕痰,白色;寒痰,清澈。

組成:陳皮、半夏、白茯苓、甘草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水煎服。

加減:濕痰,加蒼朮、白朮;寒痰,加乾薑、附子;熱痰,加黃連、黃芩、瓜蔞仁;風痰,加南星、白附子、天南星;氣虛有痰,加人參、白朮;血虛有痰,加天門冬、當歸;食積痰,加山楂、枳實、炒黃連;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到達;痰在皮膚膜外,非竹瀝、薑汁不可治療;痰在四肢,非竹瀝不可治療,在經絡中也可使用,必須用薑汁輔助。

按:上方是治療各種痰飲的總方。

清熱導痰湯:治療惡寒發熱,頭昏沉迷悶,氣喘,口吐涎沫,症狀類似傷寒。這是因為七情內傷,導致痰迷心竅,神志不清,神氣外泄,則身體空虛,痰液自然產生,痰如鬼魅一般作祟。

組成:黃連、枳實、瓜蔞仁、南星、半夏、陳皮、茯苓(去皮)、桔梗、黃芩、白朮、人參、甘草

用法:用生薑、大棗煎服,加入竹瀝、薑汁同服。

按:上方清熱導痰,痰迷心竅,神志不清,服用一劑就能清醒,是神效的方劑。

開結化痰湯:治療熱痰滯留在胸膈之間,不能咳出,寒熱交替,氣急,胸悶疼痛,稱為痰結。

組成:陳皮、半夏、茯苓、枳殼、桔梗、貝母、瓜蔞仁、黃連、黃芩、梔子、蘇子、杏仁、桑白皮、朴硝、甘草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加入薑汁磨好的木香同服。

按:上方清熱化痰,順氣開膈的藥劑。

清濕化痰湯:治療全身四肢骨節疼痛,牽引胸背,寒熱交替,咳嗽氣喘,煩悶,或出現腫塊疼痛,難以翻身,或四肢麻木無知覺,或背部一點像冰冷的感覺,脈象沉而滑,這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造成的。

組成:南星、半夏、陳皮、茯苓、蒼朮、羌活、酒黃芩、白芷、白芥子、甘草

用法:研磨成粉末,用水煎服,加入竹瀝、薑汁,磨好的木香溫服。骨痛嚴重及有腫塊疼痛者,稱為痰塊,加乳香、沒藥、滑石、朴硝;頭項痛,加川芎、威靈仙;手臂腰痛,加桂枝,引導南星藥力。

控涎丸:凡是忽然患有胸背、手足、頸項、腰胯隱隱作痛難以忍受,筋骨牽引疼痛,坐臥不安,時常走動不定,庸醫不識,稱為走注,便使用治療風邪的藥物及針灸,均無效。又懷疑是風毒積聚,將要化膿成癰疽,亂用藥膏貼敷,亦非也。這是痰涎在心膈上下,隨著氣機升降於經絡中運行而引起的疼痛。或者令人頭痛抬不起頭,或者神志昏倦嗜睡,或者飲食無味,痰液稠黏,夜間喉嚨裡像鋸子一樣的聲音,多流唾液,手腳沉重冰冷麻木,氣血不通,誤認為癱瘓,亦非也。凡是有此疾病,只需服用此藥,不過幾劑就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