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震集 卷四 (29)

回本書目錄

震集 卷四 (29)

1. 發熱

論五臟有邪,身熱各異。

以手捫摸有三法:以輕手捫之則熱,重按之則不熱,是邪在皮毛、血脈也;重按之至筋骨之分則熱蒸手極甚,輕手則不熱,是邪在筋骨之間也;輕手捫之不熱,重力以按之不熱,不輕不重按之則熱,是邪在筋骨之上,皮毛、血脈之下,乃熱在肌肉也。

白話文:

在討論五臟受到病邪影響時,身體發熱的情況各有不同。

用手觸摸判斷發熱有三種方法:輕輕地用手摸感到熱,但用力按下去卻感覺不到熱,這表示病邪在皮膚和血液脈絡中;若用力按壓到筋骨部位才感到非常熱,輕摸卻不熱,這顯示病邪存在於筋骨間;如果輕摸不熱,用力按也不熱,只有用適中的力度按壓時才感到熱,這代表病邪在筋骨上方,皮膚和血液脈絡下方,即熱源在肌肉層中。

2. 論熱在氣在血之分

東垣曰:晝則發熱,夜則安靜,是陽氣自旺於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熱煩躁,是陽氣下陷入陰中也,名曰熱入血室;晝則發熱煩躁,夜則發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當亟瀉其陽,峻補其陰。

傷寒發熱,是寒邪入衛與陽氣交爭而為外熱,陽氣主外,為寒所薄而其失職,故為熱。其脈緊而有力,是外之寒邪傷衛也,治主外。

傷暑發熱,是火邪傷心,元氣耗散,而熱邪入客於中,故發為熱。汗大泄,無氣以動,其脈虛遲而無力,是外之熱邪傷榮也,治主內。

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為內傷,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脾肺。

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內熱,乃陽旺也,故其數而無力,屬心腎。《經》云:脈大無力為陽虛,脈數無力為陰虛,無力為虛,有力曰實。

升陽散火湯,治男婦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肌表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生冷,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火鬱則發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防風,白芍,人參(各六分),柴胡(三分),生甘草(一分),炙甘草(一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水煎熱服。忌生冷。

清心連子飲,治熱在氣分,口乾,小便白濁,夜間安靜,晝則發熱。又治口舌生瘡,或口苦咽乾,煩躁作渴,小便赤澀,下淋不止,或莖中作痛。

黃芩(炒),麥門冬(去心),地骨皮,車前子(炒),甘草(各一錢半),石蓮肉,茯苓,黃耆(炒),柴胡,人參(各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空心服。

參朮四物湯,治午後發熱屬血分。

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人參,白朮,牡丹皮

上銼,水煎服。如熱從左邊起,肝火也,實則四物、龍膽、山梔;虛則四物、參、朮、黃耆。熱從臍下起,陰火也,四物、參、朮、黃柏、知母(酒拌炒黑)、五味、麥門、肉桂,如不應,急用加減八味丸。不時而熱,或無定處,或從腳心起,此無根虛火也,用加減八味丸及十全大補湯加五味、麥門主之。

一婦人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早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六脈皆數伏而且牢,浮取全不應手。以東垣升陽散火湯四帖,而熱減大半,胸中覺清爽勝前。再與兩帖,熱悉退。後以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少佐以炒黑乾薑,服二十劑全安。

一人虛勞發熱,自汗,諸藥不能退其熱者,以當歸補血湯一服如神。(方見補益。)

治骨蒸內熱之病,時發外寒,寒過,內熱附骨蒸盛之時,四肢微瘦,足趺腫者,其病在臟腑之中,以:

大白散,白石膏火煅為末,新汲水調下方寸匕,以身無熱為度。

十全大補湯,治虛勞發熱,加柴胡、地骨皮、秦艽。

白話文:

【討論熱在氣分與血分的區別】

東垣先生說:白天發燒,夜晚安靜,這是身體的陽氣在陽分旺盛的表現;白天安靜,夜晚卻開始發燒並感到煩躁,這代表陽氣已經陷入到陰分中,這種情況被稱為熱入血室;如果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在發燒和感到煩躁,這可能是陽氣過剩而缺乏陰氣,應該立即降低陽氣,同時強烈地補充陰氣。

感染寒邪導致的發燒,是因為寒邪進入人體的衛氣層,與陽氣發生衝突而產生的外熱,陽氣主要作用在外,當被寒邪侵襲而無法正常運作時,就會引起發燒。脈搏緊繃且有力,這顯示出外部的寒邪對衛氣造成了傷害,治療方向應針對外部。

暑熱引起的發燒,是因為火邪傷害了心臟,使元氣大量流失,熱邪趁機入侵,因此出現發燒。大量出汗後,人會感到無力,脈搏虛弱且緩慢,這顯示出外部的熱邪對營氣造成了傷害,治療方向應對內部。

由內傷引發的發燒,是因為自身的陽氣受到損傷,無法上升,反而下降至陰分,這屬於陽虛,因此脈搏會顯得大但無力,這通常與脾肺相關。

陰虛導致的發燒,是因為陰血受損,無法抑制火氣,使得陽氣上升,導致體內過熱,這屬於陽氣過剩,因此脈搏雖快但無力,這通常與心臟和腎臟有關。根據《內經》的描述:脈搏大但無力表示陽虛,脈搏快但無力表示陰虛,無力象徵虛弱,有力則表示實證。

「升陽散火湯」,適用於治療男性和女性四肢發熱,筋骨間熱,肌膚表面熱,感覺像被火烤一樣,觸摸時會感到燙手。這種疾病大多是由於血液虛弱所致,或者由於胃部虛弱,過量食用生冷食物,導致陽氣在脾臟中被壓抑,火氣受阻而爆發。

「清心連子飲」,用於治療熱在氣分,口乾,小便混濁,夜晚安靜,白天則發燒。還可用於治療口腔和舌頭生瘡,或口苦喉嚨乾燥,煩躁口渴,小便顏色深紅且排尿困難,或尿道疼痛。

「參朮四物湯」,用於治療下午發燒的情況,這通常與血液相關。

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夜晚開始發熱,早上退燒,手掌、腳掌、胸口等部位持續感到煩熱,半年後,她的脈搏快速且沉穩,輕輕觸摸完全感受不到脈搏。使用東垣先生的「升陽散火湯」四劑後,她的發燒症狀大大減輕,胸部感覺比以前更清爽。再服用兩劑後,熱度完全消失。後來,她服用「四物湯」加上黃柏和知母,輔以少量炒黑乾薑,服用二十劑後,病情完全恢復。

對於虛勞導致的發燒,自汗,各種藥物都無法退燒的情況,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一劑即可見效。

對於骨蒸內熱的疾病,偶爾出現外部寒冷,寒冷過後,體內熱度增加,四肢變得纖細,腳踝腫脹的情況,這種疾病通常發生在臟腑中,可以使用「大白散」,將白石膏煅燒成粉末,用新抽取的水調和成方寸大小的藥丸,直到身體不再感到熱。

「十全大補湯」,用於治療虛勞導致的發燒,可添加柴胡、地骨皮、秦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