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廷賢

《濟世全書》~ 震集 卷四 (28)

回本書目錄

震集 卷四 (28)

1. 腸澼

按上方,治經年便血以致陰虛,補養之劑。

治腸風下血,楓球微炒,曬乾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米湯亦可

治腸風臟毒奇方,一兩槐花一兩連,只宜同炒不宜研,血在糞前槐調酒,血中糞後酒調連。

治大便下血,石蓮肉四兩,去殼槌碎,入公豬肚內水煮爛,去蓮肉,將肚並湯食之,立止。

白話文:

針對久年便血導致陰虛的狀況,需要使用滋補的藥方來調理。

治療腸風下血,將楓球稍微炒過,曬乾後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調和後服用,也可以用米湯送服。

治療腸風臟毒的奇特藥方,使用一兩槐花和一兩黃連,這兩味藥材只適合一起炒過,不適合磨成粉末。如果血在大便之前排出,就用酒調和槐花服用;如果血在大便之後排出,就用酒調和黃連服用。

治療大便下血,將四兩石蓮肉去殼搗碎,放入公豬肚內用水煮爛,撈出蓮肉,只吃豬肚和湯,馬上就能止血。

2. 自汗盜汗

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動則惕然而汗出也。有自汗,有盜汗。自汗者,不因發散而自然出也;盜汗者,睡而汗出及覺則不出矣。又曰:陰蒸陽分而液出者,為自汗;陽蒸陰分而液出者,為盜汗。故陰虛陽必湊發熱而盜汗,陽虛陰必乘發厥而自汗,此陰陽偏勝之所致也。又有驚怖,房室勞極,屯癤,腸癰,痰飲,產蓐及傷寒,風溫等病,皆能令人自汗。

其盜汗乃心虛所致也。多汗,虛小者吉,緊數者凶。

丹溪曰:自汗、盜汗之症,原由心腎二經,人虛則為此症。故經曰:汗乃心之液。法當大補心腎,以十全大補湯加牡蠣、麻黃根、麥門冬、浮小麥之類。

當歸六黃湯(主方),治盜汗之聖藥也。

當歸,黃耆(蜜炒),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酒炒),黃芩(酒炒),黃連(酒炒,各一錢)

上銼,水煎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治自汗,效捷影響。

依本方,治氣虛自汗甚者,少加附子、麻黃根、浮小麥。

治夜出盜汗方(周心源傳)

嫩黃耆(蜜炒),梔子(炒黑,各三錢)

上銼,水煎。臨服,入牡蠣煅,研末七分,調服,立止。

正氣湯,治盜汗。

黃柏(蜜水炒),知母(蜜水炒,各三錢),甘草(炙,一錢)

上銼作一劑,水煎服。

秘方,治出冷汗。

豬肚洗淨,裝入糯米在內令滿,用線縫口,入砂鍋內水煮令爛,將肚並湯一併食之,用糯米曬乾為末。每用一小盞,空心米湯調服。

獨勝散,治自汗、盜汗。

五倍子為末,津液調搽臍中,一宿而止。

一方,用何首烏為末,津液調搽臍中,即止。

一人內傷虛症發熱,自汗如雨不止,或身體如水,或發寒戰。

黃耆(蜜炙,一錢五分),人參(一錢),白朮,甘草(炒),陳皮(各七分),當歸,白芍(酒炒,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一分),桂枝(三分),麻黃根(七分),浮小麥(一撮),大附子(炮,三分)

上銼,水煎服。服不二三劑而汗止,熱亦退而安。

鎮液丹,治自汗、盜汗。

嫩黃耆(蜜炒,二兩半),防風(去蘆,一兩),白朮(去蘆,微炒,一兩),白芍(酒炒,一兩半),中桂(一兩),酸棗仁(炒,一兩),大附子(一兩重者,麵裹火煨,去皮臍,童便浸炒)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酒送下。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自汗」和「盜汗」的問題。汗液是心臟的液體,當心臟活動時,會產生汗水。自汗和盜汗是汗液異常分泌的兩種情況。自汗指的是在沒有運動或天氣不熱的情況下,汗水自行流出;盜汗則是在睡覺時出汗,醒來後就停止。

另一種解釋是,當陰性能量過剩,蒸發了陽性部分,導致汗液排出,就是自汗;反之,當陽性能量過剩,蒸發了陰性部分,導致汗液排出,就是盜汗。陰虛時,陽性能量會趁機發熱,導致盜汗;陽虛時,陰性能量會趁機導致手腳冰冷,進而自汗,這都是陰陽失衡所造成的。

另外,驚嚇、房事過度、瘤瘡、腸炎、痰飲、產褥期、感冒、風濕等疾病,都可能引起自汗。而盜汗通常是因為心臟虛弱所導致。大量出汗,如果脈搏微弱是好兆頭,若脈搏緊急快速則是凶兆。

丹溪指出,自汗和盜汗主要是因為心臟和腎臟虛弱所致,治療應大補心腎,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牡蠣、麻黃根、麥門冬、浮小麥等成分。

以下是幾種治療盜汗和自汗的藥方:

  1. 當歸六黃湯:主要成分包括當歸、黃耆、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等。水煎服用。

  2. 補中益氣湯:可治療自汗,效果迅速。

  3. 治療夜間盜汗的藥方:嫩黃耆、梔子等,加入牡蠣研磨成粉一同服用。

  4. 正氣湯:主要成分為黃柏、知母、甘草,水煎服用。

  5. 治療冷汗的祕方:將糯米塞滿豬肚,煮至軟爛,與湯一起食用。

  6. 獨勝散:五倍子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塗抹在肚臍上,一夜後汗止。

  7. 一方:使用何首烏磨成粉末,用水調勻塗抹在肚臍上,即可止汗。

  8. 鎮液丹:嫩黃耆、防風、白朮、白芍、中桂、酸棗仁、大附子等成分製成丸藥,空腹時以酒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