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世全書》~ 乾集 卷一 (3)
乾集 卷一 (3)
1. 總論歌
又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答曰:舊時服藥,今乃發作,如先服大黃,腹未瀉,後服白朮卻見瀉,故為災怪。
脈靜人病內虛故,人安脈病曰行屍。
仲景云:脈病人不病曰行屍,以無主氣,故眩僕不知人;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
右手氣口當主氣,主血人迎左其位,氣口緊盛食必傷,人迎緊盛風邪屬。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緊,風傷榮;氣口緊盛,傷於食。
數為在腑遲為臟,浮為在表沉在裡,
浮緊兼澀寒傷榮,脈浮而緩風傷衛。
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猶防虛則細,
沉微氣弱汗為難,三者要須當審記。
孫用和云:陰虛脈沉微而氣弱者,不可發汗。這汗、吐、下三法,脈其有不可行者,切當審之。
陽加於陰有汗症,左手脈沉卻應未。云:陽加於陰而謂之汗。
趺陽胃脈定死生,太谿腎脈為根蒂。
傷寒必診太谿、趺陽者,謂以腎脈、胃脈為主。
脈來六至或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
浮大晝加病屬陽,沉細夜加分陰位。
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湧泉無入氣,
更加懸絕漸無根,命絕天真當死矣。
孫尚云:脈及七至六至以上,浮大晝加病,沉細夜加病。更加八至精氣弱,神氣亂,必有散脫精神之候,須急為治療。又加之九至十至以上,須和扁亦難救。如八至九至,加以懸絕者,無根也。
病人三部脈調勻,大小沉浮遲速類,
此是陰陽氣已和,勿藥自然應可喜。
白話文:
再問:脈象出現災怪的狀況,是什麼意思呢?回答:過去服用的藥物,現在才發揮作用,例如先前服用了大黃,肚子卻沒有拉肚子,後來服用白朮反而出現腹瀉,這種情況就稱作災怪。
脈象平靜但人卻生病,是因為體內虛弱;人安好但脈象卻出現病態,稱作「行屍」。
張仲景說:脈象有病但人卻沒有生病,稱為「行屍」,是因為身體缺乏主導的氣,所以會頭暈跌倒、失去知覺;人有病但脈象卻沒有病,稱為「內虛」,是因為沒有攝取食物,即使精神疲憊也不覺得痛苦。
右手寸口脈主掌氣,主血則在人迎脈(左手),寸口脈緊張強盛,一定是食物損傷;人迎脈緊張強盛,則是感受了風邪。
左手為人迎脈,右手為寸口脈,人迎脈緊張,是風邪侵犯營分(血液);寸口脈緊張強盛,是飲食損傷。
脈象數(快)主病在六腑,遲(慢)主病在五臟;浮脈主病在表(身體表面),沉脈主病在裡(身體內部)。
浮脈兼緊又兼澀,是寒邪侵犯營分;脈象浮而緩,是風邪侵犯衛分(身體的防禦)。
脈象微弱是使用吐法的禁忌,要使用下法,則要防範虛弱導致脈象變得細微。沉、微、氣弱的脈象,發汗會很困難,這三種情況一定要仔細審察。
孫用和說:陰虛導致脈象沉微而氣弱的,不能發汗。對於發汗、催吐、攻下這三種方法,如果脈象不適合,一定要審慎考慮。
陽邪加重陰虛會出現汗症,但如果左手脈沉,則不一定是汗症。所謂陽加於陰是指會出現汗的狀況。
足背動脈(趺陽脈)的胃脈可以判斷生死,太谿穴的腎脈是生命的根本。
傷寒一定要診斷太谿脈和趺陽脈,因為認為腎脈和胃脈是主要的。
脈搏一息之間跳動六到七次,表示邪氣逐漸深入,必須特別留意。
脈象浮大且白天加重,病屬陽;脈象沉細且晚上加重,病屬陰。
脈搏跳動九次以上,短促無力,如同湧泉一般沒有氣息,如果又出現懸絕脈、逐漸沒有根基,代表生命即將終結。
孫尚說:脈搏跳動到七次或六次以上,如果脈象浮大且白天加重,是陽病;脈象沉細且晚上加重,是陰病。如果脈搏跳動到八次,代表精氣虛弱、神氣紊亂,一定有精神耗散的徵兆,必須趕快治療。如果脈搏跳動到九次或十次以上,即使華佗、扁鵲也很難救治。如果脈搏跳動到八九次,又出現懸絕脈,表示脈象無根。
病人三部脈(寸、關、尺)的脈象都調和均勻,大小、沉浮、遲速都相似,這表示陰陽之氣已經調和,不需用藥也會自然痊癒,可喜可賀。